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长作为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和人类生命个体的重要体验,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成为文学的一个永恒主题。青少年成长问题一直是美国文学关注的焦点之一,各个时期都产生出大量描写青少年成长心路历程的名家和作品,由此形成了美国文学中的一种独特模式-成长小说。2005年,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第一次把欧美“成长小说”研究列入其中,并要求探讨此类小说的主题、结构、叙事手法及其影响。毫无疑问,这一指南不仅提醒我们研究文学的重要性,同时还为我们指明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西尔维亚·普拉斯是二十世纪中期美国文学史上一位著名诗人、作家。她的诗歌和小说充斥着愤怒、绝望、爱情、死亡、精神错乱和自我毁灭。其小说《钟形罩》是以她早年生活经历为蓝本而创作的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是她写作生涯中唯一一部小说。作品自问世以来,批评家们尝试从各种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评价,分析方法的多元化体现了该小说本身的包容性。本论文作者认为普拉斯在该小说的创作中沿袭了成长小说的模式,成长小说的典型特征在作品中都能遇到。所以本论文大胆尝试,试图在成长理论框架下解释文本,以此来挖掘小说的美学价值并扩大成长小说的研究领域。
本论文主要内容分为三章。
第一章为理论框架,主要分析了成长小说的定义、成长小说的特点、欧美主要成长小说及其写作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小说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和阶段,从而证明小说可以从女性成长的框架下展开分析。
第二章分别从四个方面来阐述女主人公埃斯特成长中的各种缺失:良好社会环境的缺失,父亲形象的缺失,母亲形象的缺失,成长伴侣的缺失。成长历程中存在的各种缺失对于女主人公走向成熟、认识自我产生了消极影响。女主人公成长在特别强调女性气质的上世纪五十年代,丧失父亲失去信仰,母亲在情感上不能付出,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使她对环境产生疏离感。周围的同伴也不能给她树立榜样。女主人公无论在身份的确立方面还是自我发展方面都有重重阻力和障碍。
第三章主要分析埃斯特成长历程中的精神危机,着重分析了影响女主人公成长的“钟罩”的形成。“钟罩”的形成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无法做出人生选择,一是扭曲的性意识。各种缺失的存在导致了女主人公的精神危机,使她企图利用自杀来逃避困境。通过描写女主人公从精神危机到康复的过程,普拉斯意在说明女性青年在成长过程中各种缺失存在的情况下所面临的问题:如何接受自己的性别,如何摆脱孤独和迷茫,如何做出选择。
这三章内容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揭示出主人公和美国成长小说中青少年成长经历的相识之处,又突出强调了主人公成长中所遭遇的各种缺失。通过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女性走向成熟的过程中,社会良好环境,家庭及成长伴侣的缺失对女性的成长产生消极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成长是孤独而又痛苦的过程,需要经历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