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降膜式旋风除雾器的流场测试和性能研究

来源 :青岛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ongyu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针对三聚氰胺生产中尿素洗涤塔后的气体除雾问题,开发出了压降低、除雾效率高,能有效防止器壁结壳的新型旋风除雾器。以空气—水—丙烯腈为实验体系,在入口气速为11~20m/s、液气比为3.5~9的实验条件下,测试了直流降膜式除雾器除雾效率、压降、液膜厚度;采用美国TSI公司智能热线热膜风速仪IFA-300,在入口气速Vi为18.433m/s、液气比为7.3的条件下,对直流降膜式旋风除雾器分离柱内的切向流速场和轴向流速场进行了测定。 从Navier-Stokes方程出发,建立直流降膜式旋风除雾器分离柱内流速场的数学模型,引进普兰德混合长理论,推导出了分离柱内的切向速度uθ和轴向速度uz的解析式;提出了以边界层积分方程描述除雾器内降膜过程液膜厚度的数学表达式。 直流降膜式旋风除雾器分离柱内的切向速度分布规律为:切向速度基本呈轴对称,切向速度uθ先随r/R的增大而增大,在r/R=0.60~0.70时达到最大值,而后随着r/R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分离柱入口附近切向速度的轴对称较差。分离柱内的轴向速度的分布规律为:轴向速度基本上呈轴对称分布,轴向速度uz先随r/R增大而增大,在r/R=0.7~0.75附近出现最大值,而后随r/R的增大而减小;在分离柱入口附近轴对称较差。 推导得到的切向速度uθ、轴向速度uz和液膜厚度的计算式分别为:uθ=A1r+A2r-1-4/3C2R1/2r1/2-1/2C2rlnr{ui=√8/3Cr01/2[(r/r0)1/2-1],r0<r<rmaxuz=√8/3CR1/2[1-(r/R)1/2],rmax<r<Rδ4-δ04=5.85μ2/ρ2gz实验结果表明:切向速度理论模拟计算值与实验值基本吻合;轴向速度模拟计算值在uzmax处出现折点,在其它区域与实验值基本吻合;液膜厚度模型的计算值与实验值基本吻合;直流降膜式旋风除雾器的出口气体含尘量低于3.5mg/m3,而工业生产要求设备出气口的含雾量≤10mg/m3,除雾效率满足了生产要求;压降低于450Pa,尚不及常规型旋风分离器的二分之一;除雾器内液膜厚度在0.8~1.2mm之间,能均匀的覆盖壁面有效防止器壁结壳。 根据实验结果得出了直流式旋风除雾器的最佳操作条件:入口气速为15-19m/s,液气比为5-7.5。
其他文献
(Ba,Sr)TiO3铁电陶瓷因具有高的介电常数,低介电损耗、优良的铁电、压电、耐压、绝缘性能和介电非线性,广泛应用于电容器、超大规模动态随机存储器、红外探测器、可调谐微波器件
学位
本文以0.68Pb(Mg1/3Nb2/3)O3–0.32PbTiO3(PMN–PT)和CoFe2O4(CFO)为研究对象,采用溶胶-凝胶法在不同衬底上生长出PMN-PT和CFO薄膜在此基础上制备了CFO/PMN-PT复合薄膜,探索了
本文着重就高层建筑给排水施工问题缺陷进行了分析,讨论了一些比较常见的质量缺陷以及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并突出分析了质量控制方面的手段措施.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激光技术、CCD图像传感器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并结合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光学三维轮廓检位相测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该技术以非接触、全场测量、高精度、高灵敏度及自动化等优点得到广泛应用,但就其在实际应用的情况来看,该技术还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1)对工业环境的适应;(2)高精度相移的实现;(3)大尺度物体测量。经过一年半的努力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近年来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冶金技术的不断进步,无间隙原子钢(interstitial free steel,以下简称IF钢)已经取代沸腾钢和镇静钢并作为第三代深冲钢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领域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