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冷战后形成的世界范围内和平的大规模扩展,使和平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和平研究,或者和平与冲突研究,是对暴力与非暴力行为及其导致社会冲突的结构化机制进行识别和分析的学科。和平研究旨在减少和阻止暴力,以和平的方式实现和平。一系列发端于国内的暴力冲突、介于边缘地带的非传统冲突(如种族、宗教争端)与新战争、拓展的安全观、民主化议题和全球治理等开始重新定义和平研究的边界和方法。冷战的结束使战略与安全研究较多的向非军事领域靠拢,和平研究经历了扩展危机,欧洲一体化的现实为哥本哈根学派的安全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动力。创立于1985年的哥本哈根和平研究所(1985-2002)成功的从非进攻性防御研究和非军事领域安全理论研究着手创新性的提出了一系列有益于推进和平的安全理论,例如安全化、社会安全与地区安全一体化理论,领导了国际关系中宽泛安全议程研究的全面开展,有力的推动了从和平导向到安全导向的转变,至此欧洲的和平研究便进入了以安全研究议程为重点对象的新阶段。本文一共分为导论、第一、二、三、四章和结论六个部分。导论部分,从和平研究所面临的扩展困境入手,介绍了冷战后和平学的发展现状和理论流派,以及和平研究向安全转向的概念路径,国内外对该学派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导致哥本哈根学派安全研究兴起的若干问题,主要涉及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研究的界定,安全化理论的本质与类型,安全化在宽泛安全研究中的地位,以及哥本哈根学派安全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等。第一部分,讨论了哥本哈根学派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第二部分,讨论了哥本哈根学派安全思想的确立、扩展与深化。第三部分,讨论了哥本哈根学派的安全化理论。第四部分,对冷战后非传统派的安全研究流派,如批判安全研究,哥本哈根学派以及传统安全研究进行比较分析。结论部分,梳理了哥本哈根学派安全思想的理论贡献,总结了哥本哈根学派的安全化理论的理论化方式、途径及其实质,分析了安全化政治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路径,以及哥本哈根学派对众多疑问和批评的回应。哥本哈根学派作为冷战后的宽泛安全研究的集大成者,在基础理论和创新方面成功的引发了激烈的学术争论,成为冷战后和平研究向安全转向的领导者。安全化理论是一项杰出的学术创新。然而,哥本哈根学派及其安全化理论仍然不免具有一些时代的局限性和规范困境。本文对该学派的讨论也正是寄希望于再一次展开对安全化理论的逻辑与后果及其理论化路径的研究,从而在学术和现实的空间中寻获对于安全研究的更多新的富有成效的思考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