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剧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的,到了20世纪20年代迅速在欧美国家兴起。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和推动,20世纪80年代以后,音乐剧这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从西方国家传入了我国。在中国经济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同时,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单一模式的艺术形式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取向。渐渐地,许多人更愿意选择回归剧场,亲身感受现场表演的真实艺术冲击力所带来的身临其境的全新体验。这样的审美心理需求必须是一种在视听感官上具有冲击力的艺术形式才可以满足观众。而音乐剧这样的艺术形式恰好符合这种市场上的客观需求。但如果中国的原创音乐剧是将西方音乐剧的种种模式全套照搬的话,事实上是不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需要的。2006年,广西第一部本土原创音乐剧《桂林故事》在南宁上演。该剧由广西著名文学家张仁胜导演兼编剧,广西已故作曲家傅磬作曲。它把广西本土的民族文化注入其中,集地域资源优势为一体,突出民族特色,关注社会热点,揭示了人生哲理问题,反映了社会现状,是一部地地道道的中国风格的音乐剧。该剧运用多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借鉴国外音乐剧的表现手段,成功地将广西的民族音乐、舞蹈、传统文化和审美相结合,这不仅是广西音乐剧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也是广西文化界本土意识觉醒的标志性事件,推动了音乐剧在广西本土的发展。音乐剧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就在于音乐本身,而音乐剧中各个角色的演唱则是体现演员塑造人物形象成败的关键。演员在演唱中的音色运用、歌曲艺术处理及情感表达是与剧中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不可分割的。而演员在舞台上演唱水平的发挥和对人物外在和内在的驾驭能力又会再次赋予人物形象新的内涵。笔者参加了《桂林故事》第一版的全部十五场的演出,在剧中出演满妹一角。满妹是本剧的一个重要人物,是全剧最能触动人心的艺术形象。笔者试图将演出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相联系起来,结合剧情和人物心态,首次将满妹从戏剧形象、音乐形象和其唱腔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及在饰演人物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多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揭示人物情感和思想内涵,并对此在塑造人物形象上进行总结,从而为声乐学习者饰演人物提供一定的心理路径和演唱基调。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是文章对该剧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的阐述。第二部分主要是对音乐剧《桂林故事》的概况进行简介,并对满妹这一人物形象进行一个简单分析,对满妹在剧中起到的作用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第三部分是笔者结合实践,对满妹的唱腔进行一个细致深入的分析。通过分析,对满妹的艺术形象有一个比较全面清晰的展现。该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主要从咬字行腔、情感表达、歌唱中的表演三方面解读满妹的唱腔。第四部分是对全文研究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