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和聚丙烯腈微孔膜的亲水改性研究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cker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丙烯和聚丙烯腈微孔膜因其原料来源丰富,质轻,耐化学腐蚀、耐热性、抗辐射性等优点而倍受青睐。但由于它们的强疏水性和易脆裂性,限制了它们在膜分离技术中的应用。对它们进行亲水改性,提高其抗污染能力,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较多使用的方法为物理方法,但这种方法工艺复杂,费用较高不能大规模运用。本论文采用涂覆、化学接枝共聚和共混的方法分别对聚丙烯和聚丙烯腈微孔膜进行亲水改性,提高抗污染性能,扩大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方法简单有效,为工业化运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本论文首先概述了膜技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目前对高分子微孔膜的亲水改性研究方法,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方向和重点。   2.通过使用涂敷的方法,将聚乙烯醇溶液涂敷在聚丙烯微孔膜的表面,并通过交联反应,将聚乙烯醇以薄膜的形式固定在聚丙烯膜的表面,达到表面亲水改性的目的。研究了反应温度,聚乙烯醇及交联剂的浓度、反应时间等反应条件对涂敷率的影响。并用通过红外光谱(ATR-FTTR)、X射线电子能谱(XPS)、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扫描电镜(SEM)考察了膜改性前后的微观结构的变化;同时考察了膜改性后热稳定性的变化。   3.用表面吸附引发剂的方法,在聚丙烯微孔膜的表面接枝聚合丙烯酸。研究了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反应温度等条件对接枝率的影响。同时对接枝改性后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表征,系统研究了其接触角、水通量、蛋白质的吸附量和抗污染性的变化。   4.用聚丙烯腈和聚乙烯醇采用共混相转化法制得聚丙烯腈微孔膜,系统研究其成膜的工艺条件,并对共混膜的微观结构进行了研究,同时研究了共混膜的水通量和孔隙率的变化。并考察了共混膜的耐酸碱性能。  
其他文献
多金属氧酸盐(Polyoxometalates,简写为POMs),是由前过渡金属原子通过氧配位桥连而成的一类具有确定结构的阴离子单分子簇合物,具有良好的电子和质子的传输、储存能力,特殊的
本文旨在对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修饰电极电化学传感器开展研究。首先,对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在修饰电极方面的应用与电化学共价修饰电极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综述。在此基
聚硅烷是主链大部分由硅原子组成的一类聚合物。由于主链上的Si原子半径较大,且具有3d空轨道,使得主链的σ键易极化,σ电子可沿聚硅烷主链广泛离域,形成与大π共轭类似的σ共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社会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传统的化石燃料由于储量限制和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已经难以适合当前的需要,清洁的可再生资源已成为当前开发的重点。其中太阳能电
栀子是茜草科栀子属植物。京尼平苷是栀子果实的一个有效成分,具有多种药理活性。京尼平苷一个很重要的应用就是用于合成栀子蓝色素。   本课题对京尼平苷的分离方法及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