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CO2中CuAAC反应方法研究及其在4,6-二甲基-2-巯基嘧啶改造中的应用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10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铜催化的叠氮和炔烃的环加成反应,又称为CuAAC反应,自从Sharpless和Meldal各自独立地发现亚铜盐可以高效地催化Huisgen环加成反应,高选择性地生成1,4-二取代-1,2,3-三氮唑化合物,CuAAC反应已逐渐成为“点击化学”最引人注目的反应。不仅因为CuAAC反应100%的原子经济性,更因为1,2,3-三氮唑化合物在医药、农药、功能材料等方面的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CuAAC反应的催化体系发展进程。作为一种绿色反应介质,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流体已经日益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在scCO2里仅有两篇在配体存在下Cu(Ⅰ)催化CuAAC反应合成聚合物的报道。因此,我们系统地研究了scCO2中常见铜催化剂在没有碱或配体的情况下催化的CuAAC反应。首先,我们研究了在scCO2中Cu(0)催化的CuAAC反应。虽然金属铜、纳米铜或载体负载的纳米铜催化的CuAAC反应已有报道,但是这些催化体系通常都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有机溶剂消耗、反应时间长、催化剂制作程序复杂等。结合scCO2,我们采用从电线中剥离的细铜丝作为催化CuAAC反应的铜源,进行催化合成1,2,3-三氮唑类化合物的方法研究。随后,我们对铜丝催化反应的温度、催化剂量等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催化剂的循环和淋失做了研究。相比较而言,scCO2中进行铜丝催化的CuAAC反应具有无溶剂反应、反应条件温和、后处理简单等优点。其次,我们研究了在scCO2中CuBr、CuI、Cu2O等Cu(Ⅰ)盐催化的CuAAC反应。Cu2O催化反应时我们发现:在相同条件下,scCO2/H2O两相体系作为反应溶剂效果优于单独使用scCO2作为反应溶剂。并对这一反应体系的优化条件和机理进行了研究。再次,我们研究了在scCO2中CuCl2、CuBr2、CuSO4·5H2O、Cu(OAc)2·H2O等Cu(Ⅱ)盐催化的CuAAC反应。我们以苯乙炔和苯基叠氮作为模板反应底物进行Cu(Ⅱ)盐催化的CuAAC反应研究。在测试的Cu(Ⅱ)盐中,Cu(OAc)2·H2O的催化效果最好,可以使催化量降低到万分之一。随后,对该体系的适用范围进行了研究,发现该体系对小分子和高分子的CuAAC反应均有效。最后,基于铜丝催化CuAAC反应得出的优化条件,我们对具有抗真菌、抗肿瘤等活性的4,6-二甲基-2-巯基嘧啶进行了结构修饰,得到了一系列具有三氮环的4,6-二甲基-2-巯基嘧啶衍生物。并用IR、NMR、MS和熔点测定仪等手段进行了结构确证和表征。并将合成出来的三氮唑衍生物与IDO蛋白进行了计算机虚拟筛选。
其他文献
人员素质测评课程现有的教学模式强调理论的系统性,缺乏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联系,现有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课程具有
针对椭圆齿轮行星系分插机构控制秧针轨迹特征的变量较少的问题,通过分析椭圆齿轮相位对传动特性的影响,提出了一种相位不同椭圆齿轮行星系分插机构,阐述了其结构原理并建立
在航空整体结构件加工中,零件结构形式影响着零件的加工变形。为提高航空整体结构件加工质量,需要优化结构,减少零件加工变形值。建立三维整体结构框类零件的有限元分析模型,
斑蝥素是从大斑蝥中提取的活性组分,可以抑制蛋白磷酸酶PP1,PP2A的活性,表现出较好的抗肿瘤活性,例如在黑素瘤细胞中,斑蝥素通过与JAK/STAT蛋白质作用,诱导细胞的死亡。但是,
四川省农村公路建设经过10年的大发展,为四川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先导性基础设施,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但因存在路网不完善、技术等级低、发展不平衡、管养薄弱、运输能力不足等问
高模量沥青碎石应用在基层中以提高路面的承载力,在国外路面结构中应用较多,本文从原材检验、混合料拌制、运输、摊铺、碾压等各个工序阐述了高模量沥青碎石的施工质量控制措
经营策略选择对道路包车客运企业的后期发展至关重要。本文立足于道路包车客运行业实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苏州包车客运市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包车客运行业经营特点和苏州市包
【正】 现在传世的鲁迅早期旧体诗作共六题十三首,都是由周作人从他本人的日记中辑录出来,加以发表的。周作人其人,少于鲁迅四岁;鲁迅十五岁丧父时他方十一岁。鲁迅是一家的
怎样的语文课后作业设计,既能延续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同时又让他们喜闻乐见?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提笔练字、温故知新、加强联系、想象创新、课外阅读。
稻茬免耕大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具有省工、节本、高效、节能等特点,是云南省近年来主推技术,在大理1600~2200米中高海拔、前作为水稻的高原粳稻区应用效果良好。该技术比翻耕麦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