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АнтонПавловичЧехов)是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现实主义戏剧家、短篇小说大师。他的戏剧创作始于19世纪80年代,不仅翻开了俄国戏剧史上新的篇章,而且对世界戏剧文学的发展方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欧洲传统戏剧相比,契诃夫的戏剧作品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一直是各国文学爱好者、文学评论家研究的热点。与以往文学批评的视角不同,本文将尝试从语言学本身入手,利用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具体从语境、预设、会话含义的角度对契诃夫的四部经典戏剧作品《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的戏剧话语进行研究和分析,解读戏剧话语中蕴含的深层涵义,以及其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加剧或淡化戏剧冲突上所起到的语用效应。本文并不是要对契诃夫的戏剧作品做出前所未有的独到阐释,虽然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往往能发现阐释戏剧作品意义的新视角,但本文所采用的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其根本出发点就是以语用学相关理论为支撑,为契诃夫戏剧话语分析提供新的分析依据。本文共有四个部分:第一章:契诃夫的戏剧创作。主要介绍契诃夫生活年代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当时的俄罗斯的戏剧政策;在特殊的历史时代和环境中,契诃夫的戏剧创作有哪些特点。第二章:与戏剧话语相关的语用学原理。在众多语用学理论中,选取语境、预设和会话含义三个方面为切入点,阐释它们与契诃夫戏剧文本的结合点,即语境、预设和会话含义理论与契诃夫戏剧文本相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三章:契诃夫戏剧话语语用分析。从契诃夫的四部经典戏剧《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中截取经典的戏剧话语,运用上文中提到的语用学原理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剖析其中蕴含的深层含义以及产生的语用效应。结语。本章是对全文主要观点的归纳总结。戏剧文学的研究分析方法有很多,运用语用学中的相关原理对文本进行解析只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但无论选择哪种分析方法,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帮助读者和观众在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博采众长、兼收并蓄,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思路,进而准确地领会作者创作的主题思想,更深入地感悟戏剧作品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