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在全球平均感染率超过50%,是世界范围内最流行的人类感染性疾病,其中发展中国家感染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1-2]。我国是Hp感染高发地区,因地域的不同,其感染率在42%~90%[3]。与此同时,相关流行病学统计结果显示,我国老年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达50%~70%,而Hp是引发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一大诱因[4],老年人因全身机能减退,消化系统发病率较高,且更容易感染Hp[5]。由于近年来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Hp的耐药性逐年上升,老年患者肝肾清除率下降,根治Hp的抗生素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逐年增加.因不易区分相关抗生素产生的不良反应与Hp感染引起的胃黏膜损伤产生的临床症状,所以难以评估老年患者Hp相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根治Hp疗效。因此,本文通过对根治幽门螺杆菌前后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病理学变化进行阐述,探讨根治Hp在治疗老年人慢性萎缩性胃炎过程中的近、远期临床意义。目的探讨根治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在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过程中的近、远期临床意义。对象与方法1.选取2014年6月~2015年9月期间,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科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0岁)99例,所有病例均符合病例收集标准。并将其分为Hp根治组和非根治组。2.采用13C尿素呼气试验及胃镜下对胃黏膜进行活检,HE染色检测各组Hp感染情况。3.本研究选用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及克拉霉素三联疗法。初次根除失败的患者可采用补救治疗,补救治疗采用四联疗法:埃索美拉唑+胶体铋+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4.观察记录治疗结束4周后、随访12个月后的临床症状、胃镜及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对所有Hp根除治疗的患者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均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结束4周后行胃镜下取病理活检,活检结果显示炎症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6)。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且两组临床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6)。治疗结束12个月后行胃镜取病理活检结果显示,A组炎症恢复情况优于B组,两组胃镜检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且A组临床症状较B组得到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结论对Hp相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老年患者进行正规的根除Hp治疗,近期疗效不显著,但可以提高远期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并且对于预防胃癌的发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