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乡》中男性人物对女性的态度研究——功能文体学视角

来源 :西安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7342894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权主义乌托邦小说出现于19世纪,它是一种以小说为载体反映女权主义思想的文学体裁。女性乌托邦主义的价值取向是消除除性别差异和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她乡》是著名作家夏洛特·珀金斯·吉尔曼的一部重要的女性乌托邦小说。不少学者从女性乌托邦主义,生态主义和对比分析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但是从功能语法角度对小说的人物做研究的却几乎没有。因此,本文采用功能文体学理论探索《她乡》中三个男性人物对女性的态度及其变化。
  本文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三位男性人物的态度进行分析。定量方法主要用于识别突出语气、情态和态度资源特征。定量方法主要用于对前景化特征的确认和对三个男性人物态度的解释。根据时间顺序,小说分为三个时期。在每个时期,统计出三位男性人物有关女性的语言和描写中语气、情态和态度资源的前景化特征,根据前景化特征,对其态度进行判定分析。
  分析发现,陈述句是每一个时期都使用的前景化语气特征。在进入乌托邦之前,前景化的情态动词“mustn’t”、“must”、“will”、情态附加语“haveto”和积极的安全性情感资源表现特里对女性的轻视。前景化情态动词“must”、情态附加语“haveto”、消极的安全性情感资源和消极的社会约束判断资源表现范戴克对女性危险性的担忧。情态动词“will”和两个积极的反应性鉴赏资源“peaceful”与“harmonious”体现杰夫对女性的乐观判断。进入乌托邦后,前景化情态动词“must”、“can’t”、“would”、情态附加语“ofcourse”,消极的满意性情感资源和消极的社会约束判断资源用于表达特里对女性的蔑视和不满。前景化情态动词“may”和积极的社会评判判断资源表达了范迪克对女性良好品质和能力的客观判断。前景化情态动词“will”、“would”、情态附加语“never”、“ofcourse”、积极的意愿性情感资源和积极的社会约束判断资源表达杰夫对女性的积极态度。在做出最终选择时,前景化情态附加语“always”、“ofcourse”、“mostly”、消极的满意性情感资源和消极的社会评判判断资源表现特里对女性的愤怒。前景化的情态动词“will”、“would”、“won’t”、积极的意愿性情感资源和积极的社会约束判断资源表现范戴克对女性的尊重。前景化情态动词“would”、“wouldn’t”和积极的满意性情感资源表达杰夫对女性的超崇拜态度。最后,经过对三位男性言语和描写中语气、情态和态度资源的前景化特征的历时分析发现三人对女性的态度并没有因为他们在乌托邦的经历而发生本质变化。
  运用功能文体学对三位男性人物的态度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更好的帮助读者理解小说的主题,而且可以进一步证明功能文体学是分析文学作品的有效理论和方法。
其他文献
“四王”和“小四王”一直是清代画家研究中的热点。王宸作为“小四王”之一,一直以来也受到不少关注,但大多数研究者往往着眼于画家风格、画作真伪和价值等。对其生平事迹的研究,还很薄弱。王宸(1720—1797),字紫凝,号蓬心,江苏太仓人,著有《绘林伐材》和《蓬心诗抄》(已佚)。王宸是乾隆二十五年举人,历仕内阁中书、宜昌府同知、永州知府等,为官勤勉。王宸作为“四王”画派的继承者,早年受家学启蒙,后转益多
学位
学位
早期北京话时期是汉语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被认为是1840—1919年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过渡阶段。早期北京话是京味儿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对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语料取自“早期北京话珍稀文献集成”,试图从句法、语义两个角度,对早期北京话处置式进行较为详尽的分类描写和分析研究。正文首先对早期北京话处置式进行界定与分类描写,归纳早期北京话处置式与现代汉语把字句的异同,辨析处置式与工具状语
学位
本文采用“省略”这一术语,将结构上必不可少的成分未出现在句中,且具有可还原性的现象归纳为省略。从书面语体中常见的省略现象出发,提出与省略现象相关的三个问题:第一,省略现象究竟如何界定?第二,在真实语境下,书面语中不同语体的省略现象的特征是否趋同?第三,书面语中不同语体的省略趋同现象的出现究竟有何条件,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针对这三大问题,本文尝试从句子组成成分、语境类型、小句类型和位置关系等三方面着
学位
学位
近年来,在“世界英语”理论的影响和指导下,国内外学者对不同的英语变体展开了研究。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以及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者们对“中国英语”的研究越来越深入。Kachru指出,一种英语变体可能存在,但在其被认可和接受之前是无法获得相应地位的。美国媒体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文化及“中国英语”的重要窗口,其对“中国英语”的使用情况及态度必然会对“中国英语”在“世界英语”中的地位与发展产生
学位
近年来,母语负迁移在英语学习与教学领域颇受关注。由于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中国大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探究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写作的影响成为研究热点,已有的大多数研究主要关注了母语负迁移对高中生及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聚焦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研究尚不多见。  本研究从语言迁移理论的角度出发,运用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的方法,尝试探究母语负迁移对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以陕西省某重
关系代词作为定语从句的一类引导词,在从句中承担着重要成分,是不少英语学习者理解和产出从句时的重难点所在。二语习得研究者大多从定语从句本身结构出发进行研究,或者从母语迁移、普遍语法等不同角度对学习者如何习得定语从句进行探究,但就学生在实际写作中对关系代词的使用情况的研究较少。在此研究背景下,本研究采用中介语对比分析理论,旨在考察中国大学生英语作文中关系代词的使用和误用所呈现出的特征,并进一步探讨提高
恭维语,作为一种普遍、积极的言语行为,被广泛应用于致谢、道歉、问候等情境。得体的恭维语应答可以缩短交际者之间的社会距离,联络感情,维系正常的人际关系。在不同文化或语言中人们对得体性和礼貌性的认知与理解的差异可能会造成语用失误,给跨文化交流带来不便。因此,外语学习者和目标语本族语者进行某些特定言语行为时的语用特征差异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恭维语,作为语用学领域一个重要而富有意义的话题,备受关注。但是
概念隐喻理论(Lakoff&Johnson, 1980)提出人类的概念系统是隐喻性的,所有语言中的隐喻都是思维中潜在隐喻结构的表达。然而,CMT忽视了隐喻在交流中的作用。因此,一些学者提出在CMT的语言和思维的二维隐喻模型中增加第三个维度—交际(Steen, 2008)。隐喻的三维模型促成了蓄意隐喻理论的形成(Steen, 2015)。DMT提出隐喻不仅体现于思维中潜在隐喻结构的语言表达中,还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