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微企业创业园区空间布局研究——以利津北部中小微企业创业园为例

来源 :苏州科技学院 苏州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steris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微企业异军突起、发展迅猛,在改革体制、提供就业、促进创新、扩大出口、推动发展等方面的突出贡献使得中小微企业成为推动城镇化进程的一支新生力量。同时,中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的布局零乱分散、见缝插针、配套服务设施不足等问题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当前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中小微企业如何顺应新时期的经济发展发挥效益,在新型城镇化中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对我国城镇化整体发展具有显著意义。  中小微企业创业园区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容纳中小微企业的物质空间载体,文章以创业园区的空间布局为研究对象,探索如何布局园区空间以满足企业的诉求。综合梳理了国内外理论研究、实践发展和相关支撑理论后,具体分析创业园区与传统工业园区间鲜明的特色差异。在宏观层面指出场地、产业、功能、企业和形象等因素对园区空间布局的互动影响机制,进而提出适宜性、系统性、持续性、集聚性和艺术性的布局原则以及紧凑集约、分类高效、生态和谐的空间布局理念;在微观层面,企业为本,分别从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小微企业的规模特点和需求出发,以企业“宜居性”为目标指出园区在空间上应划分中型企业分布区、小型企业集聚区、小微企业工业坊、仓储物流区和综合服务区等基本分区,提出向心围合型、点阵组团型、混合穿插型等具有普适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空间布局模式。通过利津北部中小微企业创业园的实际案例,将创业园区空间布局规划的理论进行实证运用,选用围合型的布局模式,深化展开空间规划设计,构建宜居宜业的创业园区,促进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介绍泉州佛教建筑的历史,重点突出近代、现代及当代的状况,厘清泉州佛教建筑的发展脉络,接着分析佛教教义理论与行为规则、中原官式建筑、本地民居建筑、海外建筑文
本文将服装社会心理学中的"情境观点"引入建筑研究中以考察建筑表皮,具体分析建筑表皮在社会与文化中的种种情境特征,并以此从一个新的角度审视建筑的社会意义.将建筑与服装
如果说19世纪是机器的时代,20世纪是科技的时代,那么21世纪将是文化的时代,这个世纪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竞争的时代,文化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更是一国
在城市中由于空间经济的存在,不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即使此时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已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也必然要降低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城市空间配置的变迁过程中,优良的城市空间
运河区域内南北贯通的大运河使建筑文化形成交流与传播,从而对流域内建筑文化的多样性产生影响与异化。这样的一个运河建筑文化系统,既是多元一体的,又是动态开放的。论文试图通
高层住宅外部环境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综合的系统工程。它远远超越了单纯的工程技术的范畴,而深入到社会、经济、生态、文化、心理、行为等领域。 本文在实地调研基础上,针对
本文通过对纪念性景观的基础研究,并进一步扩充思考“纪念”的内涵外延,提出“景观的纪念属性”,它是一种从纪念性生发的景观的研究、认知、分析的方法,或是引申出景观的重要属性
学位
城市化扩张是人类建造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加法”,在中国,城市仍在大规模扩张,卫星城、新城区、庞大的立体交通设施、密集的商业住宅楼重新定义了人与自然、土地之间的关系。
  本文着重研究福建佛教建筑的历史渊源,从史实的方面描述了其发展脉络,从理论方面分析了其形制特征。  从历史事实方面看,西晋到南朝,是福建佛教建筑发展的起步阶段,隋唐时期
自城市的可持续化发展提出,城市形态的可持续化一直是城市形态学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针对现代城市形态构建方式对可持续的城市形态重要内在特性——复杂性、多样性的弱化,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