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足底压力与步行能力(步速)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单侧肢体瘫痪的患者30例作为偏瘫组,同时选取年龄、身高、体重、性别比相匹配的正常人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AL-600型步态与平衡功能评估系统对两组研究对象的步态进行检测与分析。主要观察研究对象在步行周期中双足首次触地期、足蹬离期的压力峰值、单支撑期前后向与左右向压力中心位移(DCOP)的特点,同时计算两组研究对象的足底压力峰值和压力中心位移的不对称比。对两组研究对象的压力峰值、压力中心位移及不对称比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评估脑卒中患者与正常人之间足底压力的差异,再对偏瘫组的足底压力峰值(包括首次触地期和足蹬离期)、压力中心位移(包括前后向和左右向)与步行能力(步速)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探讨分析。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偏瘫组步行的速度[(0.32±0.26)m/s]减小,双足在步行周期中的首次触地期[患侧(2.26±0.89) kg/cm2、健侧(3.02±0.27) kg/cm2]和患足在蹬离期[(3.67±1.52)kg/cm2]的压力峰值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对照组相比,偏瘫组步行周期中单支撑相的双足压力中心在前后方向的位移减小[患侧(3.24±3.65)cm、健侧(4.18±4.12)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对照组相比,偏瘫组足蹬离期和首次触地期双足间的压力峰值[(不对称比(0.79±0.15)、(0.76±0.12)]的不对称性增大,DCOP在前后方向的不对称性增大[不对称比(0.67±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速与蹬离期[患侧(0.864)、健侧(0.804)]和首次触地期[患侧(0.666)、健侧(0.752)]的压力峰值、前后[患侧(0.950)、健侧(0.865)]及左右方向[患侧(0.886)、健侧(0.801)]DCOP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1、脑卒中偏瘫患者两侧足底压力峰值较正常人均有所下降,但以患侧足底压力下降更明显;2、偏瘫患者步行中单支撑期的重心转移能力下降,且随着运动障碍的加重而下降;3、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足底压力峰值、压力中心位移与其步行能力有一定的相关性,一定范围内,压力峰值越高、压力中心位移越大,其步行能力越好;4、足底压力反映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可能对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有预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