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O2基纳米氧敏材料及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

来源 :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_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iO2的晶型结构是影响其材料应用性能的关键因素,其中金红石相TiO2具有氧气敏感特性,而锐钛矿相TiO2则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迄今为止,金红石相TiO2的制备由于采用四价钛源,需经高温烧结(≥700℃),所制得氧敏元件存在工作温度较高(≥250℃)、选择性、稳定性较差等缺点。此外,酞菁与卟啉配合物敏化TiO2的方法是提高锐钛矿相TiO2光催化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这两类敏化剂在可见光区具有强吸收、理化性能稳定等优点,但其制备方法主要是利用已合成的TiO2纳米颗粒浸渍敏化剂而成,该制备方法由于敏化剂与基质(TiO2)之间耦合效果较差,导致敏化效果不理想。本文在氧敏材料方面,尝试以TiCl3为源物质,采用溶胶-凝胶法,经低温(400℃)烧结制成金红石相纳米掺杂氧敏材料,并测试其厚膜型元件的气敏性能,以期获得性能良好、接近于实用的半导体型氧敏传感材料。在有机敏化TiO2复合材料方面,分别利用两种合成方法,即一般溶胶-凝胶法与原位自组装一步合成法,合成三类有机敏化TiO2复合纳米材料,并采用多种物理、化学测试方法对其进行表征,在此基础上,选择有机染料为待降解物,以探讨其可见光光催化机理。主要结果如下: 一、以TiCl3为源物质,利用溶胶-凝胶法,经n型掺杂(V5+, Nb5+,Ta5+,Cr6+, Mo6+, W6+)、低温(400℃,1h)烧结即可获得金红石结构; 并筛选出掺杂量为18mol%的V5+/TiO2气敏材料,该材料制成的元件具有氧敏(100ppm)灵敏度(S=16)、工作温度(80℃)、响应特性、选择性、稳定性均较好; 探讨了掺杂过程相变机理。二、首次利用Zeta电位与变温磁化率等测试手段来表征表面带电特性,分析其与结构、气敏特性之间的关系,提出掺杂增敏与影响选择性机理。三、利用一般溶胶-凝胶法,制备轴向取代酞菁(TiOPc)/ TiO2纳米复合材料,当TiOPc:TiO2=1mol%时,TiOPc以单分子形式存在于TiO2表面,在可见光(15W,2h)照射下,罗丹明B染料光催化降解率达60%。四、首次采用原位自组装方法,制备了两类(CoPc/TiO2, ZnTPP/TiO2)纳米复合材料。发现配合物以单分子形式原位自组装于TiO2颗粒表面,通过轴向与基质TiO2之间存在较强化学耦合,能促使光生载流子快速分离与能量有效转移,使配合物与TiO2形成更有效协同光催化作用。在可见光(15W,2h)照射下,ZnTPP/TiO2催化剂对罗丹明B染料降解率达90%。
其他文献
多元金属硫属化物由于其结构的多样性而展现了丰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许多现代科技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非线性光学,催化,红外探测,光电导体和太阳能转换。因此,多
目的探讨中医捏脊疗法联合药物治疗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该院78例RRTI患儿为研究对象,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目的探讨自我管理教育在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试验组在
目的:对一次性包皮切割缝合器治疗包皮过长和包茎的临床应用进行分析。方法:应用一次性包皮切割缝合器,对110例包皮过长或包茎的患者给予包皮环切术。结果:全部110例患者顺利完
员工的过劳问题在我国企业中日益凸显,而日本对于过劳问题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为了掌握制造业员工的蓄积性疲劳状况,有效预防我国企业员工过劳的发生,保障劳动者的身心健康,
为预防舞动灾害,研究了输电线路舞动轨迹的监测。采用加速度传感器来监测输电线路导线舞动轨迹,利用获取的导线加速度数据通过Matlab模拟仿真来还原得到的导线舞动轨迹。该监
样品用HCl-HNO3-HClO4-HF混合酸分解,电感耦舍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同时测定麦饭石矿物中的Al2O3、Fe2O3、MgO、CaO、Na,O、K,O、Ti、P、Mn、Sr、Ba的含量。方法准确度高、精密度
无机固态电解质由于具有特殊的性能和潜在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引起广大研究者的关注,研发室温高离子导电性无机固态电解质是其重要发展方向。本论文对NASICON型以LiTi2(PO4)3为
目的探讨调强适形放疗(IMRT)同步化疗联合热疗对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EOC)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原发性EO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
碳纳米管自从被发现以来,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如高比表面积与螺旋结构)、优异的性能(如电学、力学与光学)以及在材料领域的潜在应用,引起研究者广泛的关注。然而,碳纳米管间较强的相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