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鬃岭自然保护区土壤碳蓄积的研究

来源 :安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xingxingshuai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O2是一种最重要的温室气体。目前由于人类过多的燃烧矿质燃料和破坏森林,导致大气中CO2浓度提高,大气CO2浓度达60万年以来的最高点。大气CO2浓度的快速提高导致全球变暖,而森林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全球公认的碳汇,对森林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及保护,是温室气体减排、控制全球变暖的重要途径之一。马鬃岭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山脉东缘大别山北麓,属江淮分水岭,是气候敏感区。准确估算森林土壤碳储量对研究区域碳循环和森林碳汇功能意义重大,同时也为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本文通过研究森林土壤0~100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估算了整个保护区森林土壤的有机碳储量,并对影响有机碳含量的因素进行了研究,主要获得了以下结论:(1)马鬃岭自然保护区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不同地域垂直差异不同,随着深度的增加变幅越小。有机碳主要集中在0~30cm土层,0~10cm、10~20cm、20~3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依次为36.8g·kg-1、26.2g·kg-1、21.7g·kg-1。50~100cm土层随深度递减的同时有一定的波动,小部分区域在50~70cm土层出现次高值。在水平方向上呈现斑点状分布,山峰上多为高值。对不同样点有机碳含量随深度和水平方向的分布均在a=0.01水平上进行Z检验,结果表明差异均显著。森林土壤有机碳具有明显的时间变化规律,存在时间差异,整体上有机碳含量冬季最高且稳定,秋季次之,春夏最低。秋季高于春季,秋季变化大于春季。(2)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地势、植被、土壤厚度等。有机碳含量与海拔有明显的线性关系,整体上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土层越厚有机碳含量越稳定,越薄变化越大。不同植被类型下有机碳含量差异明显,毛竹林下偏低,松树林下偏高;不同坡向含量不同,阴坡高于阳坡。马鬃岭自然保护区不同季节降水、气温差异明显,土壤有机碳含量随之发生变化;20~30cm土层是相对活跃的层次,该层受气温、降水影响最显著。(3)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与有机碳含量分布基本一致,具有明显的垂直差异和水平差异。0~10cm土层有机碳密度平均为3.58kg·m-2,0~20cm土层有机碳密度平均为5.57kg·m-2,0~100cm土层有机碳密度平均为25.26kg·m-2。有机碳密度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升高,1400m以上有机碳表层最集中;植被密集点有机碳密度高。研究区域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高于全国森林土壤有机碳平均密度。自然植被保护完好的地方有机碳碳密度高,但土层薄,受人为干扰大的地方有机碳密度偏低。(4)该自然保护区0~10cm土层土壤碳储量为1.2×105t~1.4×105t,0~20cm土层土壤碳储量为2.3×105t~2.7×105t,0~100cm土层土壤碳储量为6.9×105t~8.4×105t,有机碳储量高,碳蓄积量大。0~10cm土层固定CO23.8×106t~4.4×106t,0~20cm土层固定CO26.9×106t~7.6×105t,0~100cm土层固定CO22.1×107t~2.7×107t。(5)森林生态系统在增加温室气体蓄积方面的作用重大,同时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对自然保护区进行封山育林,减少人为破坏,发挥其更大的生态效益十分必要。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A-Train”编队、FY-2C、COSMIC等多种卫星观测资料,以及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6月8日前后横跨贵州、广西两省的一次超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进行分析,并采
本文主要利用WRF模式及FNL数据对2011年8月1日12时-4日00时山东地区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台风在转向并加强过程中与大尺度环流的相互作用对远距离地区暴雨的影响
本文利用1959-2008年中国743站冬季逐日气温资料和NECP/NCAR逐日再分析风场资料,从大气内部天气尺度瞬变波的角度对中国冬季极端低温典型频发、少发年的特征进行了成因分析,揭
本文利用在湖北省恩施和金沙2009年1月1日-3月31日以及12月1日-2010年1月31日所观测的土壤、水泥、沥青三种下垫面温度及自动气象站的常规气象要素,对比分析了三种不同下垫面
学位
TRMM卫星测雨产品的出现,弥补了无资料地区雨量信息的不足,能够帮助我们准确认识降水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检验评估TRMM卫星测雨产品在中国地区的精度可以为TRMM资料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