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郊野公园(Country Park)最早来源于英国,而在我国,虽然郊野公园出现较晚,时间较短,但发展速度很快。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3,山地型郊野公园有着广泛的分布,是郊野公园的一个重要类型。本文从生态和视觉两个角度,在GIS技术的支持下,结合景观安全格局理论、景观视觉敏感度评价方法与可视域分析方法,提出一种文化遗产整体保护范围界定方法。笔者以山地型郊野公园为例,探讨该方法在理论上的可操作性与合理性,以期协调文化遗产保护与其周边环境开发之间的关系,实现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与山地型郊野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全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首先,介绍我国郊野公园发展现状与快速发展原因,指出山地型郊野公园在开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在明确研究对象的基础上探讨“山地型郊野公园”、“文化遗产”、“整体保护”概念;再次,通过总结国内外郊野公园发展研究概况与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研究现状,分析目前相关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亟需解决的问题;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内容、方法、思路和框架。第二部分:整体保护理论研究。首先,通过总结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发展概况,得出整体保护是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未来的发展方向;其次,将协调发展作为整体保护指导理念,并列举出整体保护相关理论;再次,明确整体保护内涵、目的、原则;最后,指出目前整体保护范围难以科学合理界定的原因是缺少对整体保护要素影响机制的定量研究。第三部分:整体保护对象与要素。本章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在指出整体保护对象为文化遗产与其周边环境的基础上,分析二者相互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指出整体保护要素系统包括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并对各构成要素具体内容进行论述。第四部分:整体保护范围定量界定。首先,指出分级保护范围定量界定目标与意义;其次,确定分级保护范围定量界定影响要素;最后,从生态与视觉角度,将景观安全格局构建方法与景观视觉敏感度评价方法相结合,指出分级保护范围定量界定思路与具体操作步骤。第五部分:整体保护范围内规划设计策略,在制定整体保护范围内总体控制策略的基础上,结合整体保护范围内各级保护区内的地形地貌、生物资源、水文、建筑物与构筑物和道路等要素,针对性地制定分级保护范围规划设计策略。第六部分:以太钢城郊森林公园为案例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建设发展概况;其次,从区位条件与现状条件两个方面分析基本情况;再次,运用上文提出的文化遗产周边环境分级保护范围界定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划定整体保护范围;最后,结合各级综合保护区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制定分级保护范围规划设计策略。本课题是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镇化下古建筑周边环境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研究”(编号:15bg097)的支持下进行研究的。课题验证了该方法在理论上的可操作性与合理性,有助于提升文化遗产整体保护范围划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缓解目前文化遗产整体保护范围界定多为原则性的建议而缺乏具体的方法导致的在实践中难以落地的情况,维护文化遗产周边区域生态环境安全,保护景观视觉质量。与此同时,本课题方法可行性有待实践验证,科学性与合理性有待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