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内蒙古草原区兴建了许多大型煤矿。在草原地区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过程中,忽视环境保护、生态恢复和污染治理等现象,造成了草原生态环境的大面积破坏,严重影响了内蒙古农牧民的生存与畜牧业经济的发展,直接威胁了我国北方地区的生态安全,这使得草原区露天煤矿的生态修复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恢复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的设计修复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问题,对草原区资源有效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实现提供了有效地技术手段,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黑岱沟大型露天煤矿生态修复技术方案进行总结,同时对该区土地利用/覆盖、景观格局及生态稳定性进行分析,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 1、结合野外调查数据并对土地利用/覆盖进行解译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耕地和草地虽有所减少,但所占面积比例一直保持80%以上;对土地利用/覆盖转移矩阵进行分析显示,在矿区20多年的建设和开采过程中,建设初期土地利用变化不明显,随着建设完成到进行开采,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逐渐显著,到生态恢复开始后,土地类型向林地和草地转移的面积逐渐增多。 2、景观水平上分析显示:整个矿区景观破碎程度逐渐增大,转变成以小斑块为主导的破碎化生境,虽然景观上破碎化程度加大,但矿区生态恢复的措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出了有效地贡献,使人工草地和林地面积增加。类型水平上分析结果显示:工矿仓储用地斑块面积逐年增大,草地随着年份的增加越趋于破碎化。 3、对复垦区净第一性生产力进行计算为1.962g/m2.d,已经较接近该区本底值(0.33g/m2.d~1.99g/m2.d)的上限值,这说明研究区植被经过生态修复已经处于良性循环中,生态环境质量有明显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