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中药方剂补肾活血汤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为补肾活血汤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提供客观可靠的依据。
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试验研究设计方案,将80例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中药方剂补肾活血汤治疗。治疗前、治疗后15d、治疗后30d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患者总的生活能力状态分级、临床疗效结果、PT、APTT、Fib、血液流变学等各项临床指标进行评定。
结果:
1. 治疗后15d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患者总的生活能力状态分级、临床疗效结果、PT、APTT、Fib、血液流变学等各项临床指标均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治疗后15d对照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患者总的生活能力状态分级、临床疗效结果、PT、APTT、Fib、血液流变学等各项临床指标无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治疗后15d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患者总的生活能力状态分级、临床疗效结果、PT、APTT、Fib、血液流变学等各项临床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治疗30d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PT、APTT、Fib、血液流变学等临床各项指标均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30d对照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PT、APTT、Fib、血液流变学各项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
4. 治疗后30d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临床疗效结果、PT、APTT、Fib、血液流变学等各项临床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5. 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患者总的生活能力状态分级、临床疗效结果、PT、APTT、Fib、血液流变学等各项临床指标之间呈高度正相关。
结论:
1. 中药方剂补肾活血汤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和单纯西医治疗均可以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患者总的生活能力状态分级、临床疗效结果、PT、APTT、Fib、血液流变学各项等临床指标,但前者优于后者,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可以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2.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患者总的生活能力状态分级、PT、APTT、Fib、血液流变学各项等临床指标之间密切相关,说明 PT、APTT、Fib、血液流变学各项等实验指标的改善能反映临床疗效和神经功能。
3. 中药补肾活血汤与现代医学对ACI均具有肯定疗效,两者结合适合于ACI患者的治疗,与单用西医相比疗效更为显著,证实西医基础治疗和中药补肾活血汤联合应用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是治疗ACI的极为有效的疗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