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单纯性脂肪肝的磁敏感加权成像目的:探讨肝脏脂肪沉积在3.0T MRI磁敏感序列上的表现。材料与方法:15例单纯性脂肪肝患者和20例正常健康志愿者行3.0T MR常规腹部序列和腹部磁敏感加权成像Eswan多回波序列扫描。扫描所得Eswan图像经后处理工作站生成校正相位图和融合幅度图,观察相位图上脂肪肝组和正常组肝实质的表现,在幅度图上测量肝实质、邻近椎旁肌肉及椎体的信号强度(Slvertebr, SImuscle),以椎旁肌肉及椎体信号为参照,分别计算肝实质相对信号强度rSI1、rSI2。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脂肪肝组与正常组间上述诸信号强度均数,检验水准为P<0.05。结果:单纯性脂肪肝患者Eswan幅度图肝实质信号减低,相位图呈杂乱颗粒状失相位改变,类似邻近椎体信号。两组间SIliver、rSI1、rSI2均数有显著性差异;两组间SIvertebr、SImuscle均数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磁敏感序列相位图及幅度图上肝组织的失相位和短T2*改变可能与脂肪沉积有关。第二部分慢性弥漫性肝病患者肝铁过载与HCC目的:研究慢性肝病患者肝脏脂肪沉积及含铁结节在3.0T MRI磁敏感序列上的表现;探讨慢性肝病患者HCC与肝脏含铁结节之间的联系;分析肝硬化背景、年龄及性别与HCC、肝脏含铁结节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55例慢性肝病患者(肝硬化38例,慢性肝炎17例)患者和20例正常健康志愿者行MR常规腹部序列和腹部磁敏感加权成像Eswan多回波序列扫描。扫描所得Eswan图像经后处理工作站处理后生成独立的校正相位图和融合幅度图,观察慢性肝病组和正常组幅度图、相位图肝实质的表现,在幅度图上测量慢性肝病组肝实质和邻近椎体信号强度(SIliver、SIvertebr),以椎体信号为参照,计算肝实质相对信号强度rSI2。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各组间SIliver、rSI2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q检验及两独立样本t-检验;在慢性肝病患者组中,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HCC与年龄、含铁结节、肝硬化背景之间的关系,分析性别与肝脏含铁结节之间的关系;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对HCC(+)与(—)组间肝脏含铁结节严重程度进行比较;检验水准为P<0.05。结果:慢性肝病组脂肪沉积和含铁沉积分为四种改变:a.仅有肝脏脂肪变性;b.肝脏脂肪变性并含铁结节沉积;c.仅有肝脏含铁结节;d.脂肪变性及肝脏含铁结节均无;在P=0.05水准下,a与b、 c与d分别为相同子集,两子集间两种肝脏信号强度均数有显著性差异,a、b及Part1单纯性脂肪组间肝脏信号强度均数无显著性差异。HCC的发生率在含铁结节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绝经前后肝脏含铁结节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肝硬化背景、年龄较大、肝脏含铁结节严重程度在HCC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腹部Eswan序列对肝脏含铁结节显示良好;慢性肝病肝脏脂肪变性与含铁结节可以并存,含铁结节不一定导致背景肝组织的短T2*效应;肝脏含铁结节与HCC的发生有显著联系;雌激素与HCC、含铁结节的形成有显著关联;肝硬化背景及年龄较大与HCC的发生无显著关联。第三部分慢性弥漫性肝病在体肝脏质子波谱初探目的:研究慢性肝病患者肝脏3.0T质子波谱1H-MRS的表现,探讨胆碱复合物峰(CCC)与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脏贮备功能之间的联系。材料与方法:33例慢性肝病患者(肝硬化22例,慢性肝炎11例)和10例正常健康志愿者行肝脏1H MRS扫描。使用Sage软件对所得肝脏谱线进行后处理,观察正常组与慢性肝病组肝脏波谱表现,以肝组织水峰为内标,计算CCC峰与水峰的比值。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数据,在慢性肝病患者中,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高大CCC组与微小或无CCC峰组间血清转氨酶、直接胆红素的差异;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比较两组间血清白蛋白计分和肝脏Child-Pugh分级的分布差异:检验水准均为P<0.05。结果:正常组肝脏1H-MRS未见CCC峰;慢性肝病组24例可见CCC峰,14例表现为高大CCC峰,CCC/水峰比值的均数0.371±0.066;10例为微小CCC峰,CCC/水峰的比值均数0.070±0.016。慢性肝病组5例未见CCC峰,4例患者谱线不合格。组间血清胆红素、Child-Pugh分级有显著性差异,组间白蛋白计分、血清转氨酶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慢性肝病患者高大CCC峰与肝内胆汁淤积有显著关联,胆汁淤积时胆汁成分、脂肪代谢异常、肝细胞的有丝分裂可能导致了CCC峰的升高。第四部分磁敏感加权成像评价肝硬化脾脏含铁结节目的:运用腹部磁敏感序列Eswan,探讨肝硬化患者脾脏含铁结节的发生率及其与脾亢、脾脏增大、门静脉侧枝静脉曲张及肝脏贮备功能分级之间的联系。材料与方法:4l例肝硬化患者和20例正常健康志愿者行MR常规腹部序列和腹部磁敏感加权成像Eswan多回波序列扫描。扫描所得Eswan图像经后处理工作站处理后生成独立的校正相位图和融合幅度图。测量肝硬化患者脾脏容积,对脾脏容积及Eswan幅度图上脾脏含铁结节数量进行分度和分级。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脾亢组间、脾脏含铁结节组间脾脏容积的均数;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比较脾亢组间脾脏容积增大程度、脾内含铁结节数量的分布及脾脏含铁结节组Child-Pugh分级和侧枝静脉曲张的形成情况;采用Spearman-rho相关分析,分析脾脏容积与脾脏含铁结节数量间的相关性;检验水准为P<0.05。结果:Eswan序列肝硬化患者脾脏含铁结节发生率为78%;脾脏容积在脾亢组间、脾脏含铁结节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脾脏容积与含铁结节数量间有显著性正相关;脾脏含铁结节组间Child-Pugh分级有显著差异;侧枝循环组间脾脏含铁结节严重程度的分布有显著差异。结论:腹部Eswan序列检测脾脏含铁结节明显优于其他序列;肝硬化脾脏含铁结节与血小板减少、脾脏增大、肝脏贮备功能分级均有显著联系;重度脾脏增大和脾脏弥漫多发含铁结节(Eswan2级图像)能可靠的反映脾脏功能亢进;脾脏含铁结节与侧枝静脉曲张有显著关联,出现脾脏弥漫多发含铁结节时,要警惕侧枝静脉曲张出血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