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在矛盾及其转化机制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_007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矛盾推动的,自然界是如此,人类社会是如此,人类的认识活动亦如此。作为一种实践和认识活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不例外,它的产生、发展离不开矛盾,矛盾还规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性质、结构、过程、发展规律和基本面貌,决定了大众化的方式方法以及所采取的政策、方针、措施等等。构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矛盾多种多样,其性质、地位、作用各不相同,其中有两对矛盾在这个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大众化的进程起着决定作用,它们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矛盾,第一对基本矛盾是马克思主义需要被大众把握而大众又难以把握之间的矛盾,或者说马克思主义原本学术水平与大众把握能力之间的矛盾。马克思主义需要被大众掌握是由其内在本性决定的,人民群众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是由其历史使命和主体地位决定的,所以,构成矛盾的双方存在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对矛盾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矛盾,驱动着大众化的进程,其表现就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要适应大众理解水平和把握能力的规律,大众理解水平提高以适应马克思主义原本水平的规律,以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众马克思主义化的双向互动,彼此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相向而行,共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原本学术水平与大众把握能力之间的矛盾是大众化的前提性矛盾,是结构性矛盾,更是内在矛盾,是推动大众化的根本动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第一对基本矛盾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大众化,大众化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必由之路。第一对基本矛盾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性,那么,大众化能否实现呢?这取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能力,即大众化力的状况,以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力能否满足大众对马克思主义日益增长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力与大众对马克思主义需要之间的矛盾,是大众化过程中的第二对基本矛盾,这是大众化的过程性矛盾、功能性矛盾,决定了大众化的现实转化过程,是一对外显性矛盾,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力一定要适应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状况的规律,这对基本矛盾也是推动大众化的根本动力。两对基本矛盾内部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两对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也是对立统一的。第一对基本矛盾决定着第二对基本矛盾,是第二对基本矛盾产生的前提,没有第一对基本矛盾,也就没有第二对基本矛盾。同时,第二对基本矛盾也制约和影响着第一对基本矛盾,第一对基本矛盾的最终解决还要依赖于第二对基本矛盾的解决。第一对基本矛盾驱动着第二对基本矛盾的运动,第二对基本矛盾实现着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形态到具体形态的转化,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第一对基本矛盾提供内驱动力,第二对基本矛盾提供外显动力。两对基本矛盾都不能单独表征大众化过程的完整性,只有二者协同,才能构成一个全面的、有层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矛盾体系,才能形成强劲的大众化动力。总之,这两对基本矛盾贯穿大众化过程的始终,规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性质,对大众化起根本的推动作用,并制约着大众化过程中的其他矛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应该遵循其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否则就会引起大众化矛盾的激化,这是导致大众出现信仰危机的重要原因。大众化矛盾运动规律是制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变化及其原因的重要依据,因为这一过程的新动向从根本上讲是大众化两对基本矛盾作用的结果,是为了调整彼此之间的不适应而带来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矛盾的解决要通过一系列转化环节,这些转化是在由大众化矛盾各个方面组成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介双转化系统中进行的。该系统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原本、普及工作者、普及传播手段、普及作品和服务(简称大众化产品)、大众、接受运用手段组成;普及传播手段和接受运用手段合称大众化手段;大众化手段和大众化产品合称大众化中介,其中大众化产品又称为大众化中介载体。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来看,大众化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一个子系统由马克思主义原本、普及工作者、普及传播手段组成,其功能主要是完成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工作,即把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学术形态转化为大众能把握的通俗具体形态,这个子系统可简称普及子系统;另一个子系统由大众化产品、大众、接受运用手段组成,其功能主要是完成马克思主义化大众的工作,即把还没有掌握、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转化为掌握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这个子系统可简称接受子系统。大众化产品是普及子系统的产物,又是接受子系统的底物,是连接普及子系统和接受子系统的桥梁,是两个子系统耦合的中介载体。这一中介载体还把两个子系统的功能耦合起来,使它们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中介双转化系统。综上分析,本文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问题的回答就是:解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矛盾,解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力,消除马克思主义信息鸿沟,实现大众马克思主义素质的共同提高。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这一本质概念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原因、基本手段和根本目的,并把这三者有机统一了起来。基于对这一本质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任务应该由解决两对基本矛盾的四个方面来决定,即加强马克思主义原本通俗化工作,提升大众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能力,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力,提高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需要层次。那么,如何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解决大众化的基本矛盾,完成大众化的根本任务呢?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人们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认知方式、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像过去那样在计划经济所主导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对大众进行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或社会主义教育的运作方式已很难适应现实,也难以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渠道。那么还有没有适合当代普通民众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渠道呢?或者说,能否找到一条适合中国普通民众生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道路呢?伴随着向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社会文化生活的转型,文化生态也相应地发生了转变,出现了新的文化群落,大众文化流行起来,传统文化复兴起来,群众文化活跃起来,组织文化兴盛起来,家族文化重视起来,这几种文化交织、交锋、交融、交变,共同构成了声势浩大的民众文化,而大众就生活在这种文化环境中,这是现阶段中国文化发展的实际。我们通过问卷调研分析发现,大众对民众文化的熟悉程度高于高雅文化或精英文化,且差异显著。民众文化是大众日常接触的主要信息源,是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主渠道。而通过理论分析可知,大众与民众文化又存在伴生—互塑关系,民众文化是自然人大众化的媒介,并且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从形式上可以溶于民众文化,从内容上也能溶进民众文化,而民众文化也适合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媒介和载体。因此,可以通过把马克思主义融入民众文化,让民众文化成为连接、耦合马克思主义普及子系统和接受子系统的中介,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渠道和载体,由此构成民众文化主中介载体双转化系统,以民众文化为主中介载体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前解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矛盾的主渠道和有效途径。如果说通过马克思主义普及作品和服务直接将两个子系统耦合起来,这样的系统叫单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系统,那么,通过载入马克思主义的民众文化间接将两个子系统耦合起来,这样的系统就叫复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系统。马克思主义融入民众文化的机制是加载—卸载,涉及到三个关键环节:一是马克思主义信息被编码成可融入民众文化的格式,二是马克思主义信息以一定的方式和方法融入民众文化,三是把融入民众文化中的马克思主义信息提取出来。复普及相较于裸普及看似采用了迂回的办法,绕了一个圈,但是因为贴近了大众的实际文化生活,反而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法,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样适用。马克思主义信息的加载—卸载过程实际上表现为马克思主义普及与民众文化的互动,大体存在四类作用和反作用:一类是马克思主义普及对民众文化的供素材作用、赋主题作用(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供立场和方法作用、赋精神作用等;一类是马克思主义普及对民众文化的调制矫正作用,该作用包含了对以上各种子作用的复合,是一种综合作用;一类是民众文化对马克思主义普及的多维正向作用(包括民众文化发展需要的反作用、文化生活实践的反作用、观念情感资源的反作用、表达方式的反作用、传播方式的反作用等);一类是民众文化对马克思主义普及的多维负向作用。马克思主义普及与民众文化之间的规范互动的结果就是马克思主义被民众文化化而融入民众文化中,把“高大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成“接地气”的通俗道理。规范互动所遵循的规则体系,本文称之为马克思主义落地生根论,这是有民众文化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道路的基本内容。规范互动还优化了社会主义文化生态,促使民众文化社会主义化,既丰富了大众文化生活,又对大众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还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可谓一举多得。当然,民众文化具有双重性,这种双重性使民众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有积极作用,又会造成不良影响和消极作用。民众文化对马克思主义普及不规范互动的结果导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出现各种消化不良和错误倾向,如庸俗化、低俗化、经验化、教条化、公式化、口号化、功利化、实用化、形式化、机械化、片面化、碎片化、去党性化、迷信化、神秘化,以及出现曲解、误解等现象。这既是一个有挑战难度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实践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根据对以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关矛盾、规律、观点、模式、调查结果等的分析,可以推出解决大众化基本矛盾的主要形式和内容方面,以及影响大众化效率的主导因素。这些因素也是马克思主义普及主体与大众主体互动的最佳契合点,它们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条最优化途径,即马克思主义形象化、马克思主义普及数字化、马克思主义日常化。
其他文献
以人的协调发展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观是社会发展的方向。人口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女性人力资源在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对环境的
根据软模热膨胀压力与复合材料推力筒壁厚和复合材料预成型体之间的变化关系,推导出了软模尺寸控制方程,并采用整体浇铸成型技术制备软模。对整体制备出的复合材料推力筒的轴
目的系统评价近视与开角型青光眼(OGA)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anFang Data、VIP和CNKI数据库,收集国内外2000年1月~2013年5月公开发表的近视与OGA相关性
随着行刑理念的变化,死刑的大幅度减少,"活刑"刑罚的执行逐步由原来的不可替代的专门机构独家完成发展为社会诸多组织机构参与,尽管各类机构和组织参与的目的十分复杂,但是终
确立行政执法证据向刑事证据转化的适用规则是"两法"衔接的重要环节,也是增强现有法律规定的可操作性,提高诉讼效率的必然要求。在行政执法证据转化过程中,实物证据可直接作
目的日常饮用水水桶受到紫外线直接照射易变色变质,需要在水桶外部套上塑料袋进行保护。传统人工套袋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为此,设计一套饮用水水桶自动套袋设备。方法以普通
目的:观察单药多西他赛周疗联合3D-CRT同步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鳞癌AI、MVD的影响,MVD、AI与T0.5三者间的相关性,探讨多西他赛放疗增敏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60例均经病理
<正>病例报告患者女,38岁。头痛3年余,左眼睑上提无力伴复视近1年。体检:神志清醒,语言流利,颈软,左眼睑稍下垂,眼裂无明显变窄,左眼球向上、下、内活动受限,外展正常;右眼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很多领域的企业都加大了发展的力度,并建立了完善的制度,来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其中,公司法就是管理我国企业运营情况的法律,也是社会经济生活中,
目的针对传统弹药识别方法不适应弹药储运方舱信息采集的问题,研究解决弹药信息自动识别技术。方法以功能需求为依据,通过对现有自动识别技术的比较分析,最终选择运用无线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