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消费主义和个人主义盛行的当下,在文学媚俗、庸俗的大众化形态中,在美女写作、身体写作的“时尚”中,重提、研究并呼吁中国新时期基督教文学,便显得颇有意义。从事基督教文学写作的作家,把从基督教文化中吸纳而来的救赎精神和审美意蕴融汇在文学写作中,使文学秉承着作家更为崇高的审美理想,在诗意表达的同时兼具了神性的精神信仰内核。在文本中拷问灵魂、追寻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更加深刻地体现出了宗教精神和人道关怀,使文学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精神的写作和灵魂的倾诉,表达了对人类的终极人道主义关怀,从而也实现了基督教文学的审美超越性表达。基于对基督教文化与中国文学的渊源的探究,本文主要以社会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从外部探讨了异质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在对文化内部本质的论述中,着重以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为理论支撑,追溯到人类深层意识中爱和苦难的情结,以此论证人类集体无意识中爱的观念和救赎意识是异质文化圆融的本质。在对宗教与文学的关系的探讨中,论述了宗教可以成为文学创作的资源,以此把基督教文学引入到与中国文学相融合的契合点上,并论述二者的结合所产生的巨大的审美超越性:一面是主体的审美超越,一面是文本的审美超越。在对主体超越性的论述上,主要以比较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基督教文化对作家的影响,使他们产生了迥异于此前的审美理想,即对人类生存的更为深切的关怀,是终极的发问和精神灵魂的探微。同时还论述了基督教作家在灵魂开掘方面不同于一般作家的特点,诗性与神性的融合,最终带来主体的审美超越。主体强烈的审美情感倾注在文本中,便出现了基督教文学文本在语言表达方式、人物形象、主题、结构上,与一般作品的不同之处,表现出了此类文本不同于一般作家作品的相对超越性。本文在论证上采取宏观与微观、作家与作品、文本分析与价值判断、历史与哲学、点与面、情与理相结合的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地论证了新时期基督教文学的审美超越性,探寻了基督教文化进入当下写作的必然性,力求客观、完整地体现出此类文本的价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