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认”错是儿童认错的一种变异,是儿童从行为上对错误的回应。它割裂了个人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要么忽略认知发展,要么抛弃情感教育,过度重视行为上的遵从。既不利于认错教育的顺利开展,也不利于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现实教育情境中,教师只看到儿童“认”错的表象,为儿童的“屡教不改”所累,未曾意识到儿童“认”错实则是认错教育失落,纠错横行的结果。也不曾意识到“认”错的遮蔽与放任会影响儿童个体认知、情感、自我意识的发展,不利于教育与儿童的共同成长。通过对质性材料的整理分析发现,儿童的“认”错可分为“自暴自弃”式“认”错、“不放大即化小”式“认”错、“寻求关注”式“认”错、“自我隐藏”式“认”错。每种“认”错主体皆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行为习惯,分别对应以往教育学所界定的后进生、好学生、调皮学生以及普通学生。为进一步明确儿童“认”错的内在缘由,本文创造性地借鉴ABA和ABC行为分析法的分析框架,以在场、情感博弈、欲望与机会为切入点,探析儿童认知、情感、自我意识对“认”错行为的作用机制。在场是儿童“认”错的恒常要素,影响儿童认知,也是儿童“认”错的前提。儿童“认”错的在场具有时空相对性、强度不确定性以及载体单一性的特征,以其高权威性和强约束性形塑儿童认知,使儿童认知僵化,行为偏形式化。正式场合中,教师通过整齐的队列、严肃的表情、不容置疑的命令及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等一系列情境符号的排列组合传递出要求,儿童作为配合者与被动接受者不得不服从于外界对自身行为的形塑;非正式场合中符号的组合较为柔和,情境和教育者的需求传递较弱,儿童认知到安全,“认”错时较为轻松。博弈是儿童“认”错情感最大的特征。情感是人类最基本的能力,儿童认错情感具有积极性,而“认”错情感具有外显性、消极性、惩罚性和利己性。在消极情感的影响下,儿童与纠错情境中的权威者、同伴形成多样的博弈——或在信任中权衡利弊,或在合作中寻求平衡。集体“认”错时又会倾向于寻求集体的庇护,以期获得一致性体验。在“认”错情感的作用下,认错情感教育和儿童行为走上了功利性、强制性、片面化的特征。儿童所有的感知体验最终会嵌入其心理结构,形成相对稳定的自我意识,反过来影响儿童思考和行为模式。儿童“认”错实际上也是儿童特有人格影响下的行为模式,不同社会地位的儿童会以相应刺激为基准,为实现内在强烈的欲望寻求机会。欲望是贯穿儿童“认”错全过程的一项心理要素,是儿童“认”错产生的心理动力。“认”错这一欲行就是儿童内在欲望与机会的联合作用成果,是通向儿童欲望世界的道路。不同儿童依据各自资源各显神通,在欲望的道路上依据现有心理结构和行为模式演绎不同类型的“认”错。每一种“认”错背后都隐藏着儿童的现有心理结构和未来发展线索,而现下的认错教育忽略了对儿童内在的、隐藏的心理结构的探究,将犯错儿童看成是过去的、静态的事物,专注于已发生的错误行为,并未将儿童当成是动态的、发展的、主动的认错主体,指望依靠单纯的他律促进儿童内在道德发展。为探究儿童“认”错的内在机制,实现儿童“认”错行为和转化和认错教育的回归,教育者需要重视儿童在“认”错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发展以及自我意识建构。现实教育观念固化,不重视儿童差异性和主体地位,忽略情感引导和对儿童内在发展状况的关注,具有功利性、高权威性、低具身性。本文提倡以动态的、主动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错误行为,实施尚人、明理、晓情和知性的认错教育。尚人要求展现认错教育的教育性,发扬发展性、主体性、建构性、连贯性的教育理念。希望教育者树立发展的学生观与个性化的情境认错观、树立建构的认错教育观,实现认错主体回归、构建家校合一,关注认错教育的连贯性;明理是从认知角度强调教育者应当注重认错教育的具身性,让儿童在情境中自己体验,实践致知,保证认错教育针对性与普遍性相结合;晓情从儿童认错情感角度出发,希望教育者能够重视并且合理引导儿童在认错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及发展,实现个人与集体的和谐稳定发展;知性则是从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也就是内在心理发展层面出发,希望教育者关注儿童个性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