阈下电场对不同形态神经元网络同步影响的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Ho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经精神类疾病一直都是困扰人们的一大难题,在人们对治疗方法的不断探索中,其治疗手段也在逐步发展。近年来发现,无创式脑调制技术对诊断和治疗神经性疾病有重要的作用,其采用磁场或电场以非侵入的方式刺激大脑进而影响脑功能。根据能否诱发静息态神经元放电,可以将电磁刺激分为阈上刺激和阈下刺激。阈下刺激如深度经颅磁刺激和经颅直流电刺激等,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精神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但是其对神经电活动的调节机制尚不清楚。网络同步在大脑的认知、情感和记忆等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同步异常会导致许多神经精神类疾病的发生。单神经元形态特性在电场对神经网络的调节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尽管阈下场刺激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中,但是阈下电场作用下单神经元形态特性对网络同步的调节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课题对该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基于两种两间室神经元模型,研究了阈下电场刺激下神经元形态特性对两个神经元耦合同步的影响。分别构建两种两间室神经元的耦合模型,分析了形态参数取标准值时耦合神经元的同步特性,分析了阈下电场作用下神经元形态特性对两个神经元耦合同步的影响,得到了阈下电场对不同形态神经元耦合同步的调节规律。其次,基于两间室神经元模型构建小世界网络,研究了阈下电场作用下形态特性对网络同步的影响。基于神经元的SNIC和Hopf分岔特性,分析了形态参数对神经元放电特性的影响,进而分析了神经元放电特性对网络同步的内在影响机制,得到了阈下电场作用下形态参数对大规模网络同步的影响规律。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揭示阈下电场作用下单神经元形态特性调制网络同步的潜在机制,对临床上更高效的刺激方案的研发和神经科学研究中更科学合理的推论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响应性嵌段共聚物自组装体系在药物输送领域具有令人瞩目的应用前景。采用计算机分子模拟方法来研究有助于从分子水平上理解嵌段共聚物的微观/介观结构-性能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深基坑工程作为一种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困难,危险性因素较多,是当今高层建筑施工、地铁车站建设等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而花岗岩残积土作为一种特殊土,具有
本课题选取西藏拉孜县锡钦地热田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区域地质背景、水文地质条件等已有成果,系统分析锡钦地区地热地质条件;在此基础上开展系统的地质调查,采集地热流体并进行水化学分析及同位素分析等,结合地球物理勘探资料、施工探采测井资料、抽水试验与动态监测数据等已有综合勘查技术成果,查明锡钦地区地热资源的分布、补给、径流和排泄等特征,研究分析地热水的“储”、“盖”、“通”、“源”,探讨其成因模式。综合评
催化二氧化碳(CO_2)转化不仅能缓解大气中CO_2排放过多引发的温室效应,而且还可以生产高附加值化学品和燃料。催化CO_2加氢合成甲酸是一个原子经济性反应,生成的甲酸不仅是一种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各工业领域,还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储氢材料之一。本论文研究了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OF)负载的钌基非均相催化剂Ru-NHC-MOF和Ru Ag@MIL-101催化CO_2加氢合成甲酸反应。采用溶液
从2003年开始,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发出的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简称空心方桩)新桩型是在预制方桩和预应力管桩的基础上研发出的一种新桩型,桩体内壁空心截面形状为圆形
漏洞检测是计算机安全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从软件代码库中提取漏洞模式,对代码进行模式匹配是一种有效的漏洞检测方法。但从代码库中提取漏洞模式时,由于统计阈值的限制,通常会忽略出现频次较低的漏洞模式。为了弥补漏洞模式提取的不完整性,本文对污点型漏洞进行补丁分析,提出一种基于补丁分析的污点型漏洞模式提取方法。首先,本文对污点型漏洞的补丁代码进行分析,通过影响性分析和可达性分析分别提取污点源、安全清洗函数和
实际工程中采用框支短肢剪力墙结构,难免会出现转换梁跨中抬短肢墙的情况。因此,本文立足于钟树生团队对此类子结构研究的基础上,通过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框支短肢剪力墙
经典流体润滑力学都是基于无滑移边界假设,但随着微纳米测试技术的飞速发展,发现微纳米尺度下的边界滑移不可忽略。车辆传动系统中的齿轮、蜗轮蜗杆、凸轮、轴承、泵、马达以
本文研究利用波长为532nm绿光打印于硅晶片表面的字体的研究。倒装芯片封装是当前最先进的一种封装方式,而裸芯片封装正是基于倒装芯片封装的一种方式,即芯片直接裸露在外而
在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三大时代潮流的背景下,国际竞争非常激烈,而国际竞争的实质就是国家之间各产业的竞争。如何有效地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是每个国家所关注的焦点。如今,随着开放式创新在企业层面的研究和实践应用不断结出硕果,开放式创新能够显著影响企业创新绩效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然而,现有研究对开放式创新如何影响产业,对开放式创新是否能够提高产业创新产出的关注较少。故本文旨在厘清开放式创新和产业创新产出之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