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及下肢动脉血管斑块发生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共收集了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6000例,3065例患者排除原因如下:体检、临床参数及辅助检查结果不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者,最终2935例患者纳入了本次研究,其中包括1571名男性和1364名女性;平均年龄在(59.6±12.4)岁。(2)数据录入方法:建立Epida数据库,采用分组录入的方法,第一组录入患者的基本资料信息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诊断以及有无糖尿病并发症等;第二组录入患者的实验室检测项目包括总胆固醇(TC)、总甘油三酯(T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血尿酸(SUA)、空腹C肽(FCP)、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等;第三组录入患者的影像学检查资料包括心电图、头颅CT或头颅磁共振、颈部动脉及双下肢动脉彩超。(3)对2935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首先,根据颈动脉和下肢多普勒超声结果,将患者分为3组,其中非斑块组(A组)655例,单纯颈动脉或下肢动脉粥样斑块组(B组)1044例,颈动脉和下肢动脉粥样斑块联合组(C组)1236例。比较3组患者之间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的异同,以及比较三组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患病率。其次对可能影响动脉粥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二分类多元Logistic分析,再将进入回归方程的因素进行分层分析,分析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因素。结果:(1)糖尿病颈动脉及下肢动脉血管斑块发生率达77.7%。(2)非斑块组的年龄、糖尿病病程、收缩压、血肌酐、血尿酸均低于其他两组,空腹血糖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斑块组比较,颈动脉和下肢动脉粥样斑块组年龄大、病程长、血清肌酐、LDL-C、尿酸升高,舒张压、体重指数及TTG、e GFR降低(P<0.05)。(3)两斑块组患者的高血压、CBVEs患病率均高于非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及双下肢动脉联合斑块组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足、CVEs、CBVEs患病率明显高于非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及双下肢动脉联合斑块组患者的高血压、CVEs、CBVEs患病率相较于单纯斑块组进一步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纯斑块组与非斑块组相比,高血压以及CBVEs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糖尿病血管斑块发生率与年龄(OR=1.106,P=0.000)、病程(OR=1.004,P=0.000)、性别(OR=0.338,P=0.000)、BMI(OR=0.965,P=0.011)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管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高,糖尿病血管粥样斑块形成与年龄、病程、性别、BMI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