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以语言接触的方法来探寻位于陕南柞水县柴庄乡的混合语在老、中、青三代人之间的语音变异。从音系结构、词汇两方面来观察引起语言接触变异的年龄、性别、居住环境等社会变量在接触变异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各自的影响程度。文章一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有关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背景,我们所要研究的对象——陕南柞水柴庄话,以及对此地语言变异进行研究时所要用到的有关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本文的主体部分主要集中在二、三、四章节。第二章主要介绍柞水柴庄当地内部的三类口音“本地话、江南话、下河话”各自的特征,并得出形成三类口音区分的原因主要是历史移民以及长期的自然混居,且下河话占据主要优势。第三章则主要谈经过本人调查整理得到的柴庄下河话音系结构,并将其与源方言——鄂东北区域方言、强势的标准语——普通话进行比较,得出其在声、韵、调以及词汇方面与另外两类的差异程度。第四章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别从“年龄、性别、居住环境”三个方面来观察柞水话在声母、韵母、声调以及词汇方面的差异,并比较这三个社会因素在柞水话中变异的显著程度,从而得出影响柞水话语音变异最为显著的因素为年龄因素,其次是性别因素。另外从词汇的角度来分析语言变异情况。在词汇的分类上,我们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将词汇分为高频词汇和低频词汇,探究词频强度对音变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高频词与低频词均有变异快和变异慢的特点。第五章是有关影响柞水柴庄话语音变异的其他因素的调查与分析,包括“语言态度、社会网络、族群”等因素。第六章为结论与余论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