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公元9世纪中期到公元13世纪中期大约四百年的时间里,政治统一的吐蕃王朝分裂多个割据势力,攻伐与战乱遍布了整个高原,导致社会发展近乎停滞。在此环境下,原有王族势力及新兴贵族、社会精英从邻近民族与国家引进不同文化,再经本土化后形成了既有民族共性又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吐蕃分裂割据时期传记文献正是这种本土化现象的重要代表。此类文本不仅受到印度文学本生(Jataka)与譬喻(Avadana)译介影响,也继承了吐蕃中期也已开始的人物史传书写传统,同时又遵循传统口传历史的传播方式,形成了独特的人物传记文献。通过近两个多世纪的酝酿,从11世纪中期开始,最终形成了典型的传记文献,也出现了编纂传记类文献的专业人员,为后世传记文献的风行奠定了基础。因此,充分发掘与研究此间传记文献,不仅为获知当时社会文化发展状况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也填补了藏族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延伸扩展了历史文献研究的维度。本论文以最新古籍文献挖掘与整理成果为基础,梳理公元9世纪中期至13世纪中期的传记文献。笔者同意这一时段是传记文学的形成阶段,多个教派首部传记文献均出现于此阶段,所有传记文献类型均形成于此时段,因此成为后期传记文学繁荣的蓄势阶段,其重要性不言自明。本论文通过版本学与史源学研究方法,整体分析了这个阶段传记文学的具体发展过程和文献特征等,并从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入手,考订其成书年代、分析其史料来源等。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总述论文的选题背景、意义及研究现状等。正文第一章,主要定义传统术语概念,界定了与中文“传记”一词相对应的“”(Rnam Thar)一词的定义,并分析了藏文传记文学在学科中的分类方法。第二章,分析了吐蕃分裂割据时期传记文献的发展过程。将其发展阶段分为萌芽、酝酿、成形、丰富等四个阶段。第三章,通过比较不同时期典型传记文献和同时期不同流派传记文献的比较,总结了史料内容、语言风格与体例结构、现存版本传抄情况等方面的文献特征。第四章,从噶当派主要传记文献中,遴选出仲敦巴等人著《具德阿底峡传正法之源》与恰度曽所著《阿底峡尊者传》,分别分析了成书年代、作者身份、文献特点等。第五章,通过娘·尼玛俄色所著《莲花生传铜洲遗教》、尤嘉·多杰旺秋所著《荣松却吉桑布传》、素尔·释迦僧格(濯浦巴)所著《素尔琼·喜饶札巴传》等传记文献的梳理,为宁玛派主要传记文献的版本来源和有关历史记载进行了研究。第六章,从萨迦派主要传记文献中,遴选出索南孜摩著《巴日大译师传》与扎巴坚赞所著《萨钦贡噶宁波传》、萨班贡噶坚赞所著《扎巴坚赞传》等代表性传记文献,分析了萨迦派独特的传记文献结构,通过与其他教派传记文献的史料比较,对多个关键史实做了文献考析。第七章,从噶举派传记文献中,遴选出记载法脉传承的金鬘类传记《香巴金鬘》和被认为达波拉杰所著的《帝洛巴与那若巴传》与《玛尔巴与米拉日巴传》等主要传记,对金鬘类传记的版本传抄和史料叙述等方面做了研究。最后在结余部分笔者回顾了研究过程,并简单总结了研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