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韵表》成书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是一部按平水韵框架编排的等韵化的同音字表,由明代末年浙江衢州人叶秉敬(1562-1627)撰。全书分韵按平水韵框架,平上去入四声按平声算共三十韵,声母三十。每个同音字表按韵排列,每韵按开合分表,每表按洪细分上下两等。该书成于明代末年音韵学发展的高峰时期,因此也集中了当时等韵研究的最新成果。即使是在当时等韵研究蓬勃发展的时期在分析语音的方法上也是比较领先的,同时还收录了一些新字音,因而在音韵学研究史上具有重要价值。而到目前为止尚未见到对这部着作进行全面研究的论文或着作。
本文主要运用反切比较法和统计法,结合内部分析法、文献参证法和音理分析等方法对《韵表》所反映的语音系统进行研究。研究的结果是:
《韵表》的声母共有30个,其主要特点是:全浊声母完整保留,有少部分有与清音相混的清化现象;非敷完全合并为非,奉、微各自独立;疑母完全与喻母合流为御,零声母扩大,中古云余母字少量混入微母,另有少量晓、匣母字与影御相混;泥娘完全合流为泥;知庄章合流为照组;照组与精组有相混现象,主要是庄组;船禅有部分相混;从邪少量混;禅日少量混;还有其他各种声母相混。
《韵表》的韵母有21个韵部,66侗韵母,主要特点是:撮口呼已经产生并独立出来,四呼齐备;舌尖元音韵母[1][2]产生,儿韵还未体现出来;-m尾保留完整,极少与-n、-η混;入声-p、-t、-k保存完整,不同韵尾入声极少相混,但有少量与阴声韵相混;异摄各韵大量合并,如江宕摄合并,梗曾摄合并,臻山两摄有少量字相混;蟹摄的齐、祭、废、灰、泰。等韵并入止摄,假蟹摄有少量混,主要是佳、麻韵;三、四等韵合并;一二等韵有混淆;开口二等牙喉音普遍产生-i介音,与三四等合流,二等韵的其他声母情况则根据韵的不同而有所分化;遗有其他各类韵母相混现象。
声调有平、上、去、入四声,因为声母有清澜之分,声调各分阴阳,有八个调;全浊上声有少部分变为去声,但仍独立为阳上;有各声调相混现象。
综合考察明代官话及当时吴语和《韵表》的语音情况,认为《韵表》反映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平水韵的革新,同时也带有时音和方音的影响,具有部分吴语特征,但并不典型,数量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