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共享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规划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j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系统理论为基础,以科学数据信息共享工程为背景,以可持续发展为对象,以主成分分析法和多目标规划为工具,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基于人口、资源、经济、环境和科技协调发展的系统平台—PREEST系统模型;在初步构建相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我国“十五”计划纲要和全面小康战略为目标,分别建立了规划模型体系,并从综合发展水平和协调发展水平两个角度开展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与规划分析实证研究;最后,从传统发展模式和规划发展模式的角度,就我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轨迹进行了探讨分析。  本文的主要结论包括:  1.在可出现发展这个动态、开放的复杂系统中,PREEST系统模型可以作为综合评价与规划研究的有效平台。  2.多目标规划虽然无法获取单个目标的最优解,但对于解决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的多目标协调发展问题,仍不失为一个有效工具。  3.实证研究发现:在1987~2001年期间,虽然中国的人口、资源、经济、环境和科技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呈现稳步上升态势,但基于PREEST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平均协调指数仅为0.759,属于不协调状态。  4.就发展状况而言,1987~2001年期间,我国各省市可持续发展状况并并不均衡,在人口、经济和科技子系统的发展方面,基本呈现自东南沿海到中西部地区逐渐变差的趋势;而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发展状况则正好相反,基本呈现由东部沿海到西部地区逐渐变好的趋势。  5.对于我国基于“十五”计划纲要的发展目标,基于经济优先的经济发展水平值略高于基于约束限制的计算结果;同时,而前者通过规划分析得到的资源、环境指标值也稍微高于后者,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十五”计划纲要制订的经济发展目标对资源与环境的支撑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6.就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来说,虽然中国未来20年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发展指数呈现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势头,但各个领域之间的协调发展状况决值得我们进一步规划与统筹。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该文从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理论入手,结合中国企业实际,揭示了技术创新的要素、过程和动力,系统地阐述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企业技术创新障碍,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要素,
该论文针对市场中客观存在的价格跟随企为,建立了一个较为客观的、科学的价格决策支持系统,即面向价格跟随企业的决策支持系统(Price-Following Enterprise Decsion Suppo
为了增强中国水彩画和世界各国水彩画的艺术交流,促进国际水彩画艺术的繁荣发展,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上海朱家角国际水彩画双年展。首届展览定于20
首先,提出地区供电企业目前存在的人员问题,并对其进行认真分析,对当前各级各地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行反思,寻找其其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其次,从市场经济、企业制度、劳动
该文适应社会信息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制造技术敏捷化、生产资源全球化、市场竞争国际化的发展要求,提出并建立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新组织模式,即基于信息的企业组织模式
论文从日本银行业不良资产原因、处置过程及教训出发,通过对银行内在风险性及不良信贷资产与金融风险的关系分析并结合中国银行业信贷资金运行现状,指出中国银行因存在着巨额
温室气体减排国际合合机制是《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允许的灵活机制.论文将首先从资源经济学角度,将碳减排量当作一种资源,利用泛函变化的数学方法,建立一个CDM定价理论模型.
该文从技术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以世界石油工业对机械采油方法选择、应用的情况为背景,介绍了机械采油方法在世界先进采油国及中国的应用情况,分析了影响机械采油效果的诸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