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业服务于实体经济是金融业的天职与宗旨,但是否存在一个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最优金融结构,一直是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课题。自20世纪中期开始,经济学家们发现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金融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早期的一些研究认为“金融发展深度”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与“金融结构”无关。20世纪90年代,学者们将金融体系划分为“市场主导型”和“银行主导型”两种金融结构,试图寻找出一种最优“金融结构”,但至今未有定论。兴起于21世纪的新结构经济学认为,在一个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其要素禀赋与结构是给定的,从而决定了该阶段的最优产业结构和企业规模分布。因此,能够支撑该阶段最优产业结构、满足企业规模需求的金融结构,才是最优金融结构。这为重新审视金融结构提供了角度和方向。就实质而言,在不同的“金融结构”安排中,融资方式与企业规模、融资效率与企业风险处理等方面被认为存在显著差异,致使在不同“金融结构”的安排下,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显著差异。正是根据上述关于金融最优结构理论发展的脉络,本文主要讨论基于两个不同视角下,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首先,本文利用2006-2015年期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别从“股票市场与银行业”和“银行业结构”两个视角,使用动态GMM方法,实证检验了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其次,本文文从“股票市场与银行业”视角出发,使用面板门限模型,利用金融结构规模、金融结构活力和金融结构效率等三个指标,对不同经济发展阶段“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本文从“银行业结构”视角出发,使用面板门限模型,利用中小银行和小银行规模占比的两个指标,对不同经济发展阶段“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本文的主要结论是,中国在“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结构框架下,对于股票市场和银行业的发展不应盲目赶超发达国家,需要根据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该阶段自身需求和存在的问题,适度安排和及时调整与实体经济相匹配的“金融结构”。本文主要贡献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在研究视角方面。本文从“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为“最优金融结构”提供了新的解释。过去的主流理论,一般都以发达国家为模板,来指导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结构安排,这样的改革多以失败告终。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考虑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其融资需求是不同的。本文认为在任一经济发展阶段下,只有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金融结构”才是最优的策略。因此,本文从经济发展阶段出发,寻找与之相适应的“最优金融结构”。其次,在实证方法方面。本文通过面板门限模型的使用,可以内生的识别出,不同经济发展阶段,“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间的非线性关系。这为区域发展很不平衡且处于急速转型中的中国各地区的金融结构政策制定,提供了量化依据。中国各地区可以根据各自的经济发展阶段,因时因地的制定动态金融结构政策。再次,在经济机理方面。本文尝试识别出金融结构与实体经济的内在关联机制。过去的研究,大多只是从数据和统计意义上评估金融结构与实体经济的关联性,但二者之间关联的内在机理是什么,却很少探讨。本文发现,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下,要素禀赋的不同导致该阶段产业结构、企业规模、企业特征对金融服务要求存在差异。具体而言,从“股票市场与银行业”视角来看,不同经济发展阶段,“金融结构”要匹配该阶段的要素禀赋、产业结构等因素,要有效的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从“银行业结构”视角来看,不同经济发展阶段,“金融结构”需要与该阶段企业规模、企业特征等要素相匹配,能够满足企业的金融需求,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最后,本文研究发现,样本区间内的一些结果,表面上似乎与我国提倡发展股票市场和中小银行的政策不一致。比如:基于“股票市场与银行业”视角下的金融结构,股票市场规模相对于银行业资产规模占比的提高,并对经济增长未产生促进作用;基于“银行业结构”视角下的金融结构,中小银行资产规模在银行业资产规模占比的提高,同样没有增加经济绩效。但仔细分析会发现,本文的结论与我国经济政策并非相悖。主要原因如下:基于“股票市场与银行业”视角下的金融结构。当经济发展阶段较低时,股票市场规模相对于银行业资产规模占比的提高,对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当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时,股票市场规模相对于银行业资产规模占比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抑制程度大幅减弱。从实证结果的趋势上看,股票市场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弱,表明了我国大力发展股票市场的政策是正确的。只是,在大力发展股票市场的同时,应该加快解决股票市场出现的诸多问题,使股票市场的发展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基于“银行业结构”视角下的金融结构,当经济发展阶段较低时,中小银行资产规模在银行业资产规模占比的提高,对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而当经济发展至更高阶段时,中小银行资产规模在银行业资产规模占比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抑制程度有所增加,但不明显。这说明随着经济增长,银行业结构更倾向以大银行为主,这一结果与前文理论分析一致。主要原因:银行业结构应与企业规模分布相关,大银行服务于大企业、中小银行服务于小企业。当经济发展阶段较低时,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中小银行更能够满足其融资需求;当经济发展至更高阶段时,企业规模相对较大,中小银行无法满足其融资需求,而大银行更能满足。最终,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企业规模分布由小企业转变为大企业,银行业结构也会由中小银行为主转变为大银行为主。与之相反,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战略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企业分布以大企业为主,相对应的银行业结构也以大银行为主。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我国民营经济崛起,这些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大银行无法支撑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因此,我国提出大力发展中小银行是正确的,目的是完善我国银行业结构,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从而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属于补短板的政策性行为。然而,中小银行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盲目追求资产规模扩张、没有切实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等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资金一直在金融系统内空转;另一方面,资金没有进入到具有竞争力和高效率的产业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