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尔泰山喀纳斯湖演化过程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b88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尔泰山喀纳斯流域位于中哈俄蒙四国交界的阿尔泰山南坡,在第四纪期间,冰川在喀纳斯流域发育了大规模的进退,并留下了喀纳斯湖。喀纳斯湖是我国较大的冰川作用湖泊,研究其成因和过程不仅对喀纳斯流域有重要作用,还对整个阿尔泰地区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喀纳斯湖口冰川沉积物的地貌形态、沉积剖面特征、沉积环境特点,并运用电子自旋共振(ESR)年代学测试,进一步分析喀纳斯湖的成因,深入探讨喀纳斯湖的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喀纳斯湖是晚新生代以来构造与冰蚀双重作用下形成的,主要证据是:(1)受构造应力的作用下,阿尔泰山喀纳斯河流域发育了近东北-西南走向的断裂带,形成喀纳斯湖盆的雏形;在中更新世,阿尔泰地区又发育了大规模的断裂构造运动,在喀纳斯湖中游和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多条逆断层,使喀纳斯湖底形态出现差异,同时也为湖口沉积物提供物质来源。(2)末次冰期喀纳斯湖口存在的三组终碛,均包含了多条终碛垄,其中,第三组终碛包括4-5条终碛垄,第二组终碛包括7-8条终碛垄,第一组终碛包括6-7条终碛垄,此种地貌组成,应为冰川反复进退对湖口沉积物进行推挤和推覆,才会出现多达15条以上的终碛垄。对各组冰碛垄的沉积物细颗粒分析结果表明,与"倒二"冰期的沉积物对比,喀纳斯湖口沉积物的颗粒细小且均匀,结构致密,是冰川挖蚀研磨的结果。同时,在湖口沉积剖面的结构特点也证明存在反复的冰川挖蚀作用。根据喀纳斯湖的成因恢复了喀纳斯湖的演化过程。从晚古生代的海西运动和晚第三纪的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奠定了喀纳斯湖的整体走向,即东北-西南走向的构造断裂形成了喀纳斯湖盆的雏形,在219±44ka期间,第四纪冰川大规模发育,在中更新世期间阿尔泰地区出现大规模的断裂构造,在喀纳斯中游及中下游地区出现了两条明显的西北-东南走向逆断层,期间冰川不断侵蚀研磨断层面,并将细小的沉积物搬运到湖口处,为喀纳斯湖口沉积物提供物质来源。从76±16 ka到28±4 ka的末次冰期期间,波动式的冰进-冰退推挤喀纳斯湖口的沉积物,在冰川上部沉积物不断堆积,冰川底部的沉积物进行研磨挖蚀,使沉积物颗粒变细,孔隙度低,不易透水,阻塞河道为喀纳斯湖的形成提供良好的阻水条件。此后冰川继续后退,湖盆逐渐露出,冰川融水、大气降水逐渐汇聚于湖盆之中,在28±4ka到6.8ka期间,湖盆被冰融水填满,形成如今的喀纳斯湖。
其他文献
城郊森林是维护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提供林木价值,更重要的作用表现在:净化环境、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降低噪声等社会服务功能
民生问题始终是国家和人民关注的重点问题。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人们的生活,逐渐完成人民对于"温饱"的追求。但随着区域间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拉开距离,贫富差
随着旅游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地位的提高,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研究受到许多学者的重视。然而旅游经济不仅存在区域差异,同时也存在空间联系,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将两者结合起来研
辽东山地老秃顶子沟谷地带广泛分布有古石河冰缘地貌,其上发育的土壤-植物系统对于维系古石河冰缘地貌基质环境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以辽东山地老秃顶子古石河冰
森林和草原作为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防火工作一直都是重中之重,本文就是根据对基础数据进行定量与定性的分析,对长白山风灾区的火险进行分级,从而可以指导该区防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