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肝硬化是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是临床常见慢性肝病的主要结局。在我国大多数为肝炎后肝硬化,少部分为酒精性、血吸虫性和自身免疫性导致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是引起肝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上肝硬化患者往往随着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癌等并发症的出现而危及生命。有资料表明代偿期肝硬化5年生存率为84%,失代偿期肝硬化5年生存率仅为14%,而治疗晚期肝硬化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是肝移植。鉴于有限的医疗资源和昂贵的医疗费用,内科综合治疗,尤其是将中西医结合,发挥中医整体辨证的优势: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是亟待解决的医疗难题。中医对肝硬化的诊疗特色和优势体现于,在辨识证候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化治疗。由于中医临床诊疗多以经验为主,且辨证者的思路和出发点不尽相同,辨证标准尚未统一,所分参差不齐,故对疾病证候的辨别仍缺乏客观标准。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即时性、动态性、整体性能够反映中医证候的特点,是探索肝硬化中医证候本质和疾病虚实演变关系的一种有效手段。目的:本课题采用液相色谱-质谱(LC-MS/MS)联用技术,对乙肝肝硬化血瘀证患者和非血瘀证组的尿液进行代谢组学轮廓分析,通过观察两组的尿液代谢组学特征,找到乙肝肝硬化血瘀证的潜在生物标记物,为研究中医证候的本质提供思路。方法:收集22例乙肝肝硬化血瘀证男性患者和20例非血瘀证患者的尿液标本,对其进行前处理,用液相色谱-质谱(LC-MS/MS)联用技术进行色谱分离、质谱检测、数据采集;用MassLynx软件处理数据(包括离子对的提取、峰对齐、峰匹配等),采用80%原则去零后导入SIMCA-P+12.0软件进行多维统计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的方法,来区分组间代谢轮廓的差异。根据组间对比权重系数分析可能潜在的代谢产物,进行生物信息库检索,再通过对比样本代谢二级谱与标准品二级谱,最终确定潜在的生物标记物。一般信息及生化数据统计运用SPSS16.0(SPSS, Chicago, IL,USA)软件进行t检验。结果:1、乙肝肝硬化血瘀证与非血瘀证组的代谢成分出现很好的分组趋势、代谢产物离散趋势区分较好,组间聚类良好,筛选出差异代谢物,并进行了定性分析,找到丙氨酸、D-葡萄糖、甘氨鹅脱氧胆酸、溶血磷脂酰乙醇胺、柠檬酸、脯氨酸、胆汁酸等7个潜在生物标志物,进行t检验,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一般资料统计结果:各组生化指标ALT、AST、TBIL、DBIL、HBV-DNA、PT、INR、CHE、ALB、A/G在两组间的差异性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应用代谢组学技术,结合多维统计数据分析方法,乙肝肝硬化血瘀证患者和非血瘀证组被很好的区分开,并从中找到丙氨酸、D-葡萄糖、甘氨鹅脱氧胆酸、溶血磷脂酰乙醇胺、柠檬酸、脯氨酸、胆汁酸等7个认为是乙肝肝硬化血瘀证的潜在代谢标志物。未来医学研究将更加严谨,多学科技术及结论整合将适用于医学的诊断及治疗,代谢组学从整体观的角度对肝硬化血瘀证型的成功探索,为中医证候的本质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