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音乐扬琴、东北扬琴音乐风格特征之比较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060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东音乐扬琴、东北扬琴音乐风格特征之比较》运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从音乐分析入手,试图考察两个不同扬琴传统流派的演奏曲目、演奏技巧等方面,从而寻探两个传统流派的音乐及音乐风格特征,对影响流派音乐风格特征形成的主要因素作较为全面的揭示。 第一章 对“音乐风格”和“形成音乐风格的主要要素”进行了论述,认为扬琴音乐的风格特征,最主要的是从演奏风格上(包括具体的作品、演奏技巧、演奏形式等方面)体现。从最早的扬琴乐曲到如今百花齐放的大量扬琴音乐作品,呈现出风格多样性的特点。它经历了从改编民歌小曲、创编性旋律发展而成的独奏曲,到兼容着中国传统式套曲、组曲结构形式和西洋变奏曲等特征为一体的大型扬琴音乐作品的发展过程。 第二章 从广东音乐扬琴和东北扬琴的演奏工具和传统竹法两方面进行比较,得出结论:1、琴竹的使用,共性:琴竹线条流畅、纹路直、竹表面无竹节、弹性较好且硬度接近。相异性:广东音乐扬琴琴竹头较小,重量轻,竹身较薄而软,适合演奏优美抒情、明快流畅的曲调;东北扬琴琴竹属中性琴竹,振幅一般为上下15度,其外形线条流畅、笔直不弯曲,竹身较为偏软,竹尾的三分之一处中间稍厚,两边稍薄,略呈扁弧状,有较强的弹性。适合演奏各种上、下滑弹等技巧。2、扬琴竹法,广东音乐扬琴以丘鹤俦为代表“左竹”派创立的“左竹法”为传统竹法,与“左竹法”同时期并存的以严老烈为代表的“右竹”派,其“右竹法”随着转调扬琴的出现逐渐取代“左竹法”,成为广东音乐扬琴的主要演奏竹法。之后,以汤凯旋、陈其湛等为代表的广东音乐扬琴演奏家,创立和使用左右混合竹法具有新的竹法意义。此外,在演奏传统曲目时,两个流派都有自己惯用的竹法套路。东北扬琴流派的代表人物王沂甫先生总结的“连竹”竹法,打破了广东音乐传统扬琴的“左竹法”和“右竹法”不能连弹两下的禁忌。 第三章 从广东音乐扬琴和东北扬琴的同名曲目、特色曲目比较,得出结论:两流派同名异曲有《倒垂帘》,通过不同技法表现各自流派的不同特色。广东音乐扬琴代表性特色曲目有《雨打芭蕉》、《旱天雷》等;东北扬琴的代表性特色曲目有《苏武牧羊》等。 第四章 分析了两个流派的演奏技巧,认为广东音乐扬琴、东北扬琴的“点”性技法有:单竹、齐竹技法;“线”性技法有:轮竹、弹轮;广东音乐扬琴的特色技法有:“加花”、“衬音”、“顿音”、“颤竹”、“坐音”、“连打音”、“双音”等;东北扬琴的特色技法有:“滚竹”、“压音”、“上下滑音”等。 第五章 对影响两个传统流派音乐风格特征形成的因素加以综合归纳。主要有:地理环境、地方方言声调因素、风格性技法、审美心理等四个方面。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考试当作一种测量工具或手段,多从微观技术的角度对它进行研究和改进,而其社会属性却被忽视。但技术研究并不能解决考试的所有问题特别是其与社会的矛盾,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和机械、航空航天,军事等工业的迅猛发展,对孔类零件的加工和测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孔径的精密测量也一直是在长度测量中较为困难的课题,特别是测量精度高
目的探讨高钠血症对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肾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98例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基底核21例,脑干16例,丘脑27例,脑叶34例。入院7天死亡15例(第1天0例,第3
首先在频率动态变化过程中,建立蓄电池的电池储能、超级电容器的电容储能与同步发电机的机械动能间的能量转换关系,阐述源于2种静止能量的混合储能系统的虚拟转动惯量的定义
英语学习焦虑在我国学生群体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英语学习焦虑给学生的英语学习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英语成绩。本文从大学生群体出发,通过对文献回顾,总结
作为一名新世纪的中学生 ,应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 ,其中包括听、读 (接受信息的能力 )、说、写 (传递信息的能力 )四项内容。叶圣陶先生说 :“接受和发表 ,表现在口头的是听(
经济史是介于历史学与经济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研究历史时期的经济现象,其内容应当涵盖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方面。但在目前明清江南经济史的学术领域内,学者们对于消费的研究
本文重点研究燕山地区高于庄组的沉积学与层序地层学特征,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 1、对蓟县中元古界高于庄组进行了详细的层序地层划分,将其划分为13个三级层序(SQ1-SQ13),并进
铁路信号电源监测系统是根据天津铁路信号厂提出的技术要求而研制开发的。此系统是集电压自动记录仪、铁路信号电源屏监测和铁路机械室环境监测于一体的智能监测系统。系统适
巴林石是中国四大名石之一,石质细润、质地光洁、色彩绚丽、种类众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本文通过现代测试方法对巴林石的矿物学特征、宝石学性质、岩石化学特点、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