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色散光纤棱镜的光控波束形成及温度特性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xiao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了满足人们对于雷达技术要求的不断提升,有关相控阵天线的相关技术应运而生。相控阵天线可以通过对系统中各不同的天线阵元之间微波信号的相位延时的变化情况进行相应的控制,从而实现波束的形成与扫描工作,因而其拥有着无物理运动转向、波束指向范围精准并且灵活度较高的优点。然而目前在宽带相控阵天线中通常会使用电移相器控制微波信号的相移,但是传统的微波移相器会使信号的瞬时带宽受到孔径效应的限制,从而对相控阵天线系统的性能产生影响,因此利用实时延技术实现相控阵天线系统就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利用微波光子实时延技术实现的光控相控阵天线与传统的相控阵天线系统相比其信号损耗较低,工作带宽范围大,生存能力强,保密性能也更优秀,因此基于微波光子技术的可调光延时线已经成为相关问题研究的热点方向。目前已被国外广泛报道的各类光延时线结构主要由有普通光纤延时结构、色散光纤真延时结构、微环滤波器延时结构、空间光栅延时结构以及利用布拉格光栅和啁啾光栅等光纤光栅的延时结构,而国内的相关研究则起步较晚,且尚在发展阶段。因此本文在此基础之上,设计了一种基于色散光纤棱镜的光相控阵天线波束形成系统,并详细介绍了其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同时对基于色散光纤棱镜的光延时线温度特性进行了理论介绍与分析。这一结构的光相控阵天线对于光纤切割精度的要求较低,同时系统中采用的光学元件及各类器件的数目较少,避免了光开关的使用,能够在显著降低成本的同时极大的提升系统工作精度和工作性能。为了对基于色散光纤棱镜的光相控阵天线系统波束成系统的性能与可行性进行具体分析,我们对系统的各项参数进行了计算并使用了Optisystem软件对系统链路进行仿真设计,同时通过使用MATLAB软件对系统的波束指向角度进行计算,验证了根据相应的系统参数设计,Ka频段下的基于色散光纤棱镜的光相控阵天线系统可以±30°的波束指向范围内稳定工作,同时得到了由于1nm的波长抖动所引起的波束指向角度偏移大约为1.92°。最后在实验部分,我们简单介绍了在实验中使用的矢量网络分析仪的工作原理以及系统误差校准的相关知识。并通过使用矢量网络分析仪对不同光纤信道中传输信号的相位-频率曲线进行测试,并进行了相关计算,从而对温度变化对于光相控阵天线系统波束指向合成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最终可以得到由于1℃的温度变化所引起的不同通道间延时差值最大为0.63ps,并且在Ka频段下可以通过调相设置一个中心温度使基于色散光纤棱镜的光相控阵天线系统可以在波束指向偏移±3.5°的允许范围内,在±7.5℃的温度范围内正常工作。
其他文献
近年来,有机-无机卤化物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其能量转换效率从2009年的3.8%迅速提升至2017年的22.7%。目前,器件的结构主要有两类:介孔结构和平面结构。其中,反式平面结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其较容易消除迟滞效应和较高的稳定性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对于反式平面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而言,空穴传输层的选择及其质量控制对器件的性能(包括效率和稳定性)至关重要。PEDOT:PSS是反式平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正交频分复用(OFDM,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技术被广泛地用来克服由多径传播引起的码间干扰和提高频谱利用率。近年来,OFDM技术在光通
红外测温技术是一种现代化的检测手段。与一般的测温技术相比,红外测温仪不用与被测物接触,不会破坏被测物体的温度分布,而且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因而红外测温技术在国家现代
工业控制系统(ICS)是工业基础设施的核心设备,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电力、军工、制造等领域,其安全关系着企业生死存亡,关系着国计民生。2010年震网病毒(Stuxnet)爆发后,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才逐步受到企业乃至国家层面的重视。目前,工业控制系统漏洞发现数量为2362个,仅占信息安全漏洞发现量的1.68%,而行业漏洞中也仅占14%。根据信息系统漏洞分布规律,可以预测还有很多工控漏洞尚未发现,这
航空发动机的结构极其复杂,且在高温和高速的恶劣环境下工作,较易发生各种故障。这不但对飞机的飞行安全造成影响,而且也增加了飞机的运营成本。为了保证发动机的可靠运行,提前找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对我国的基础生产业与高端行业都带来了新的远景与发展道路。同时人工智能的逐渐成熟也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思维模式,大力提高科技生产力。本文从教学模式的角度出发,从教育的人工智能发展角度出发,探索构筑"人工智能+教育"的双师生态系统教学模式在如今的高中教育的运用,以及如何促进人工智能在教育模式的深化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