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艺阵地》于1938年4月16日创刊于广州,是抗战时期影响较大文学刊物。该刊历时6年,几乎涵盖了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不仅积极参与了战时文坛的多种文艺论争,而且在文学创作上也始终引领着战时文坛的发展,在抗战文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对《文艺阵地》的研究,可以真实的再现抗战时期文学运动中文学发展的面貌,有助于我们了解抗战时期的文学发展轨迹。本文对《文艺阵地》作整体研究,从其三次迁徙的阶段性变化入手,分为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对《文艺阵地》的办刊特色进行整体的介绍。本部分把《文艺阵地》在粤港、上海“孤岛”、陪都重庆三个时期的阶段性变化放在整个抗战的背景下,逐一介绍《文艺阵地》名人荟萃的编辑群体、现实主义的办刊方针、重点突出的版面设置,以此勾勒出《文艺阵地》的基本轮廓。第二部分以《文艺阵地》辗转粤港之间的文学理论和创作为研究对象,来分析《文艺阵地》在抗战前期对战时文学发展所起的引领作用。首先,以《文艺阵地》参加的“暴露与讽刺”论争、文艺大众化论争为重点进行研究。其次,对《文艺阵地》上不同题材、不同文学样式的讽刺丑恶的文学作品进行研究。由此,分析在粤港时期的《文艺阵地》对抗战前期文学发展所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第三部分对《文艺阵地》在上海“孤岛”的文学走向进行研究。首先,探讨“民族形式”影响下的文艺论争及通俗小说的发展。其次,对处于“孤岛”环境中《文艺阵地》上所登载的直面战争的报告文学进行研究。最后,对在上海纪念鲁迅热潮影响下的“鲁迅主义”的战时传播进行研究。第四部分对《文艺阵地》落户陪都重庆后文学作品的风格变化进行研究。首先,分析抗战后期小说叙事的战时转型,由讽刺丑恶的短篇创作转向了对现实生活如实描写的史诗性创作追求。其次,研究抗战后期文学多样性发展下的诗歌抒写的深入拓展。最后,通过对这一时期《文艺阵地》上刊载的名人评论译介进行审视,分析战时中国文学发展所受到的苏俄文学的影响。本文对《文艺阵地》的整体研究,有利于我们了解抗战时期文学不断发展的过程、走向,更为我们了解抗战时期文学发展的全貌,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