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链氮素养分流动评价研究-以黄淮海地区为例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q1984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N 素是动植物的必需元素之一,它通过不同载体的形式沿着食物链的方向流动,其管理好坏直接关系到“人口-资源-环境-粮食安全”等重大问题。长期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生产方式,使食物链养分效率不高,环境问题突出。因此,分析食物链养分流动的特征和规律,评价其合理性,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采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利用食物链N 素养分流动模型(CNFC),系统分析了黄淮海不同地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食物链N 素养分流动状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食物链N素养分流动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模型计算结果以及层次分析方法(AHP),对黄淮海不同地区食物链N 素养分流动的合理性进行定量化评价。主要结果如下:   1.黄淮海地区食物链N 素流量较大,养分流动呈塔型分布,其中以农田生产系统N 素养分流量最高,家庭消费系统最少,畜牧生产系统居中。农田生产系统养分盈余数量较高,1988年~2007年间盈余最高时达到320.4 万t。化肥N是农田主要的N养分投入形式,2007年该地区化肥N 投入达到752.0 万t,而籽粒N 产量仅为449.1万t,农田N 环境排放为426.3 万t;黄淮海地区饲料N的自给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外地调入饲料N 逐年增加;而本地饲料粮N 逐渐成为本地饲料主要来源;家庭消费系统动植物食品N 在完全满足自给的同时,有大量的食品N 调出,其中动物性食品N 外地调出数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而植物性食品N 调出逐年减少。黄淮海地区食物链N 素养分流动系统属于高投入、低产出、环境排放较高的系统,并且属于饲料N 调入地区,动植物食品N 属于调出区域。   2.黄淮海三省两市地区食物链N 素养分流动合理性指数(S)历年表现为下降的趋势,S 都在0.70以下,并因地区而异。2007年与1988年相比,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河南省以及山东省合理性指数分别下降了0.34、0.37、0.15、0.27、0.38。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生产情况不同,各地区亚系统养分流动合理性随年代变化存在差异,其中农田生产系统(S1)、家庭消费系统(S3)以及系统之间(S4)合理性指数都在下降,而畜牧生产系统(S2)合理性指数在增加。   3.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均收入水平等都与食物链N 素养分流动合理性指数(S)存在着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三种因素与食物链氮素养分流动合理性是不相适应的。   4.各地区食物链N 素养分流动合理性(S)对养分利用、环境排放、废弃物循环等指标变化反应的敏感性不同。总体来看,家庭消费系统效率指标、环境指标以及废弃物循环利用指标的变化对S的影响最高,其次是畜牧生产系统,农田生产系统最小;   不同指标比较,废弃物N 养分循环利用指标变化对S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环境指标,效率指标对S的影响最小;同时改变效率和环境指标,家庭消费系统S 受影响最大,而农田生产系统和畜牧生产系统较小。应针对不同的系统以及不同的指标的特点,构建提高食物链N 素养分合理性的综合措施。
其他文献
为贯彻落实2005年中央1号文件有关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的精神,农业部组织实施了全国性的测土配方施肥行动,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自2005年以来,项目县增加到2498个,基本覆盖了所
学位
本试验研究了控释掺混肥在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上施用对作物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普通肥相比,控释掺混肥在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的长势、土壤养分供应
不同农业管理措施对土壤中温室气体及氨气的排放和土壤结构及其有机碳库有重大影响。施用不同类型的肥料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最直接的方法,但是也会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诸如温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