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传感器在临床诊断、食品与环境检测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当前分析化学研究的重要前沿之一。生物传感器研究的核心是传感界面生物分子的固定化技术及生物识别的信号转化技术。寻找新材料、新方法,发展选择性好、灵敏度高的生物传感技术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为此,本文开展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1.提出了一种基于胱胺自组装膜和SiO2纳米颗粒增强效应的生物分子固定法,并将之用于日本血吸虫压电免疫传感器的研究。将SjAg@SiO2固定于修饰了胱胺自组装膜的石英晶体表面,发展了一种新型压电免疫传感器,用于日本血吸虫抗体(SjAb)的检测。实验结果表明,SiO2颗粒的纳米三维(3D)空间结构有利于所固定的抗原对抗体的识别,进而获得了对目标物SjAb的高灵敏检测。所研制的传感器检测感染兔血清样中SjAb浓度(稀释比)的线性范围为1 : 88 ~ 1 : 3144,检测下限为1 : 4853(S/N = 3)。2.构建了一种基于纳米金标记和金增强表面吸附伏安分析的新型电化学免疫传感器。该方法以人免疫球蛋白G(h IgG)为模型分析物,利用夹心反应使固定化抗体与分析目标物h IgG及纳米金标记的h IgG抗体结合于电极表面,通过金沉积使电极表面的纳米金颗粒直径增大,并研究了金增强前后电化学行为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该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重现性好,操作简便,可望成为一种有潜力的新型高灵敏度免疫传感技术。3.提出一种通过逐步组装的方法在金电极表面构建硫化铜膜,然后将抗体直接吸附在硫化铜膜表面制备了金属/绝缘层/识别层型的电容型免疫传感器。硫化铜膜的表征实验表明了通过逐步组装可以获得绝缘、超薄且厚度可控的硫化铜膜。当以人免疫球蛋白A为分析待测物时,在1.81 ng/mL~90.5 ng/mL浓度范围内可以获得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可达0.905 ng/mL,而且此传感器有着良好的再生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