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电子器件电声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hou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器件中的电输运相关性质决定着其在新型逻辑器件、传感器以及能量收集等方面的应用前景。准确研究其中的机理对开发和设计这些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然而多年来,太多的理论研究都只关注其中的与声子无关的弹性输运过程,而忽视了可能在其中存在重大影响的非弹性输运过程。在本论文中,我们的理论研究表明,有时非弹性输运的贡献可能会很强,会严重影响器件的输运性质。从而证明这种忽略在不少体系是不可取的。具体的,我们研究了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在考虑电声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利用非平衡格林函数和最低阶展开方法研究了铁磁性石墨烯纳米带的自旋电子输运性质。结果表明考虑电声相互作用将会引起两电极自旋极化方向反平行体系的某些偏压区内的电流增加4-5个数量级。这就导致了前人预测的双向自旋过滤性质的消失,以及有效呈现巨磁电阻效应的偏压范围变窄。电流的增加主要来自于一阶波恩散射过程的贡献,并且能通过费米黄金法则描述和解释。而同时电流的增加可能源自于声子的引入所导致的结构对称性破缺。基于非平衡格林函数和密度泛函理论,提出了一种在考虑非弹性输运过程的情况下研究自旋分辨塞贝克效应的有效方法。结果表明低能声子更容易贡献于热驱动的非弹性电流并影响自旋分辨塞贝克效应的性能。对非弹性输运过程的考虑,即可能促进又可能会限制体系的自旋分辨塞贝克效应的性能。在一个石墨烯纳米带的案例计算中,我们发现非弹性过程对电流的贡献能达到弹性电流的两倍左右,从而呈现出对此体系的自旋分辨塞贝克效应的促进作用。这表明研究自旋分辨塞贝克效应时有必要考虑电声耦合。我们发现大的非弹性电流的主要来源是与那支平面内呼吸模的耦合。这些结果有利于深入理解自旋分辨塞贝克效应中的物理过程。在考虑非弹性过程的情况下,用格林函数和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一个单分子器件的电输运性质。我们得到了电流平台随温度升高而增高的结果,这和实验测量结果相符。我们发现这个电流平台高度升高的现象是由非弹性共振隧穿引起的,而不是声子导致的对量子干涉效应的退相干机制。同时在电流电压曲线中发现了一些小型的台阶以及主电流平台的倾斜,这些现象同样源于非弹性共振输运过程。提出了一个基于非平衡格林函数和密度泛函理论分析和研究分子器件微分电导谱的方法。证明利用非弹性共振隧穿理论,能很好的理解微分电导谱图。基于我们的公式,给出了微分电导谱图中的峰分别是由哪一个非弹性共振隧穿峰贡献的。并证明了微分电导谱图中存在的“加和效应”。利用这套理论,我们研究了C60分子器件中的微分电导谱图,并得到了符合实验数据的结果。
其他文献
如果将这30年的变迁作一个回顾的话,也许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变化更能“一叶知秋”。    从保暖遮体到展示人体美    30年前,我们的服装仅仅具备了保暖和遮体的基本功能,清一色的款式除了能反映我们审美的高度一致以外就不具有其他意义。即便这样,也并不是人人都能拥有,因为做衣服的布料是需要定量供应的,凭布票买衣就是当年我们穿衣时代的真实写照。  30年后,我们的穿着绝对是今非昔比了。不论是款式还
以N485柴油机为例,利用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和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辅以手工编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复杂变载荷作用下内燃机曲轴系刚体动力学和曲轴强度分析.结果表明,曲轴
外墙的外保温施工属于建筑节能与美化的重要手段。由于种种原因,外墙保温墙体出现裂缝是常见的建筑质量问题,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视觉效果。笔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对常见的外墙
五轴数控机床是1种具有战略地位的加工设备,其功能和成本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机床的方案设计.采用可视化设计的方法对五轴机床实施方案设计.在简要介绍方案设计和可视化设计概念的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也是党报的生命线。从红色年代到融合时代,党报新闻实践活动的理念内容历经更迭,形式手段更是发生了颠覆性、创造性的剧变。在瞬息万变的媒介镜像中,有
凤凰三桥钢箱拱肋的水上加载脱架施工在整个桥梁施工过程中难度最大,也最为关键.分析了钢箱拱肋施工过程中水上加载脱架的影响因素,确保钢箱拱肋施工的正常进行.通过分析涨落
病毒性脑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脑实质性炎症,属中医学"温病""颤证"范畴。本病的病因病机复杂多变,目前尚未有规范统一的认识。依据对该病的病因病机现状的研究,初步探讨了病毒性
我国建筑行业在新世纪得到了飞速发展,机电安装施工工程在建筑施工行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规范,现阶段建筑机电安装工程存在着许多问题。针对这一现
目的:观察平乐滑膜炎膏治疗湿热阻络型急性膝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湿热阻络型急性膝关节滑膜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患者均
对大型起重臂防后倾的不同缓冲器的吸能效果进行分析,以指定位移内吸能最大为原则,建立缓冲力设计目标,分析满足缓冲力要求的缓冲动态响应特征.建立变阻尼缓冲器的数学模型,对变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