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对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城市污水效能的影响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_Har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存在能耗高、污泥产量大、温室气体排放量大等问题。厌氧发酵技术在解决传统工艺问题的同时,也面临着厌氧微生物保留能力差这一困难。如果将厌氧发酵技术与膜分离技术相结合构成厌氧膜生物反应器(AnMBR),即可通过膜组件的高效截留作用保留厌氧微生物,实现水力停留时间(HRT)与污泥停留时间(SRT)的分离,达到良好的运行效能。但是在生物处理工艺实际运行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季节性温度变化的影响,造成处理效果出现波动。就AnMBR而言,温度变化一方面会影响微生物活性,另一方面会改变污泥混合液性质从而影响膜污染特性。基于此,本研究考察了三种典型温度(25℃、20℃、15℃)对AnMBR长期处理实际城市污水效能的影响,结合活性实验、高通量测序、膜阻力实验以及COD平衡分析,探究了不同温度条件对AnMBR微生物活性以及群落变化、膜污染情况和COD转化路径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物炭强化AnMBR低温运行效果的调控策略。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考察了AnMBR在三种温度(25℃、20℃、15℃),以及同一温度下不同工况(HRT 12h、HRT 8h)的运行效果,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甲烷产率及COD去除率从0.20 LCH4/g CODrem、81.18%(25℃),降至0.07 LCH4/g CODrem、73.56%(15℃);通过COD平衡分析可知,15℃相较于25℃的COD转化为溶解性甲烷含量增加9.8%,沼气含量减少38.7%,出水增加7.3%,污泥产量增加20%,表明15℃时处理实际城市污水的降解能力较低。在25℃和20℃条件下,HRT缩短(有机负荷从0.61 g COD/L/d增至1.01 g COD/L/d)强化了运行性能,15℃低温下提升负荷反而对厌氧发酵系统产生了抑制,说明较长的HRT能够一定程度缓解低温下较差的运行效能。(2)乙酸钠和H2/CO2为基质的比产甲烷活性实验结果表明,25℃反应器内污泥的乙酸钠和H2/CO2活性分别为0.29、0.12 g COD/g VSS-day;随着温度降低,乙酸钠和H2/CO2活性分别降低了41.3%、9.1%(20℃)和60.1%、52.9%(15℃);乙酸营养型产甲烷菌甲烷丝菌(Methanothrix)相对丰度分别为58.94%、58.35%、50.67%,氢营养型产甲烷菌甲烷细菌属(Methanobacterium)相对丰度分别为4.12%、5.37%、10.84%,Smithella菌属与氢营养型产甲烷菌具有协同作用,但相对丰度较低,三种运行温度下,甲烷化均以乙酸路径为主,H2/CO2路径为辅。厌氧绳菌属(Anaerolineaceae)相对丰度分别为38.83%、22.10%、9.84%,在25℃及20℃条件下相对丰度更高,说明降解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能力更强,因此对于有机物的降解率更高。(3)比较膜污染速率可知,相同工况下25℃时的膜污染速率为0.05 kPa/d,20℃和15℃时的膜污染速率分别加快了2.2倍、5.8倍;相较于25℃膜阻力分布,15℃膜孔内有机物阻力(Rp-org)显著增加19.3%,泥饼层阻力(Rc)减少19.5%;其主要原因是温度下降后,微生物为了抵抗外界环境的改变,将会分泌出更多的胞外物质。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SMP)以及胞外聚合物(EPS)总含量分别增加61.9%、56.2%,且荧光峰更强,高激发波长类色氨酸占主导地位也是导致膜污染速率加快的原因之一,15℃污染膜组件泥饼层含量减少,对应原子力显微镜观察膜表面相对粗糙度较低(64.4 nm)。(4)为改善低温条件下AnMBR运行效果,本研究将生物炭投加至系统(投加量为5g/L),结果表明,生物炭的投加使COD去除率提高7.3%,乙酸钠活性提高1.05倍,H2/CO2活性提高1.24倍,膜污染速率从2.97 kPa/d减缓至1.05 kPa/d,污泥混合液中SMP及EPS总含量分别减少27.6%、16.1%;由于生物炭为厌氧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富集环境,促进直接种间电子传递(DIET)过程;同时生物炭通过对膜表面的冲刷作用以及吸附作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膜污染,AnMBR运行效果得到改善。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法评价术前数字化设计辅助游离腓骨瓣重建不同类型下颌骨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下颌骨缺损行游离腓骨瓣重建的病例,所有患者均为术后一年且无肿瘤复发,按术前是否行数字化设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根据HCL分类法将下颌骨缺损分为H、L、LCL型缺损,其中实验组H型缺损8例,L型缺损9例,LCL型缺损7例;对照组H型缺损5例,L型缺损10例,LCL型缺损9例。两组患者
学位
腐蚀会导致钢材的力学性能退化,同时会造成摩擦型高强度螺栓连接的预拉力损失以及抗滑移系数值不稳定等问题,使钢结构承载力下降。目前,由耐候钢和耐候钢高强度螺栓组成的连接(简称耐候高强螺栓连接)在桥梁结构中应用广泛、在建筑结构中也正在推广。为了明确耐候钢及其连接的耐腐蚀机理、提升耐候钢结构连接的可靠性、为摩擦型耐候高强螺栓连接的设计提供参考,本文从材料和连接两个层面,对腐蚀后耐候钢以及腐蚀后摩擦型耐候高
学位
报纸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吲哚菁绿(ICG)的近红外荧光成像(NIF)技术用于筛选OSCC转移淋巴结的可行性。方法:纳入20例OSCC患者接受术前静脉注射ICG溶液,术中颈部区域进行NIF成像,荧光显影的淋巴结在荧光强度定量检测后进行冰冻切片检查。颈清后,所有淋巴结被分选,进行荧光定量检测及术后常规病理检查。结果:基于静脉注射ICG的NIF成像技术鉴别OSCC区域淋巴结状态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6.7%
期刊
背景:口腔颌面部是颌骨囊肿的高发区,其中又以牙源性颌骨囊肿最为常见,发病率高达0.125%。牙源性囊肿最常见的是含牙囊肿、根尖囊肿及角化囊肿。手术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根据操作方法的不同,可将该疗法具体划分为:开窗减压术、刮治术等。其中,开窗减压术对于直径超过3.5 cm的囊肿较适用。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减少重要解剖结构的损伤,又保存了患者的颌骨功能和形态。然而这种方法同样存在局限性,如疗程长,术
学位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OSC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IL-17与口腔鳞癌中免疫细胞浸润之间的关系,探讨IL-17在OSCC中的潜在致病机制,为OSCC的免疫学治疗提供潜在靶标。方法:选取术前未采取放化疗、初次原发的口腔鳞
学位
报纸
目的:探讨瘤腔内射频消融联合聚多卡醇泡沫硬化剂治疗口腔颌面部低流量静脉畸形的疗效、治疗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治疗手段的选择提供一些参考。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5月~2021年5月徐州市中心医院口腔科收治的69例口腔颌面部低流量静脉畸形患者的疗效、治疗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三组,硬化组(25例):采用聚多卡醇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射频组(21例):采用射频消融治
学位
目的:探讨炎症环境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上清液内细胞因子的表达及其对BMMSCs骨向分化的影响。方法:Western blot检测正常环境与炎症环境下不同培养条件的BMMSCs成骨相关蛋白的表达;ELISA检测正常环境与炎性环境下BMMSCs上清液中不同细胞因子的表达,比较各细胞因子含量变化;在成骨条件下加入各细胞因
学位
目的:比较两种类型的前臂皮瓣桡侧术后前臂供区恢复的情况。方法:回顾我院44例经游离前臂皮瓣修复因口腔颌面部肿瘤致术后缺损的患者。皮瓣由同一高年资医师制取。按照制取皮瓣的方法分为改良的前臂皮瓣(A组)以下简称改良组,传统的前臂皮瓣(B组)以下简称传统组,对其术后半年、术后一年进行随访,针对制取皮瓣的手术时间、皮片面积,术后一月内前臂供区并发症,前臂供区瘢痕及功能方面进行比较,采用spss 19.0软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