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不同人群间的晕动病发病情况及偏头痛患者恐动与头痛严重程度间的相关性,评估偏头痛患者的运动敏感性,探讨恐动作为偏头痛特异性诊断症状的可行性。对比分析偏头痛患者恐动、眩晕与晕动病间的共病性,探讨其可能共用的发病通路。评估不同类型刺激下偏头痛患者的运动敏感性,寻找恐动发生的可能相关危险因素,以进一步探讨相关的预防及治疗手段。方法:选择自2013年9月至2014年2月期间,在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内科头痛专病门诊就诊的偏头痛患者60例、紧张型头痛患者30例、健康对照组30例,收集所有成员一般资料并询问详细病史,进行头痛及晕动病程度分级(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Graybiel症状评分),并在头痛间歇期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包括晕动病易感性量表(MSSQ)、视觉眩晕模拟量表(WAS)。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对不同组间及组内患者调查结果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果:1.偏头痛组晕动病发病率为46/60(71.7%),Graybiel症状评分10.37±7.48,紧张型头痛组晕动病发病率14/30(46.7%),Graybiel评分4.78±6.51,健康对照组晕动病发病率12/30(40.0%),Graybiel评分2.31±3.42。偏头痛组患者的晕动病发病率及Graybiel评分均高于紧张型头痛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伴有恐动症状的偏头痛患者头痛发作次数为17.9±8.3次/月、头痛持续时间11.4±7.9h、头痛伴随症状2.4±0.8个及头痛程度7.3±2.2分,均高于不伴恐动的偏头痛患者的相应指标,分别为9.7±6.2次/月,4.8±3.7h,1.5±1.2个及3.6±1.4分(P<0.05)。3.60例偏头痛患者有恐动症状的为29例(48.3%),有晕动病者43例(71.7%),出现眩晕者17例(28.3%)。其中恐动伴发晕动病者25例,占偏头痛恐动人群的25/29(86.2%),恐动伴发眩晕者12例,占偏头痛眩晕人群的12/17(70.6%)。偏头痛伴恐动及偏头痛伴眩晕在偏头痛组及普通人群间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4.恐动与不伴恐动症状的偏头痛患者在年龄(P=0.030)、先兆(P=0.047)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性别(P=0.347)、月经相关性(P=0.867)、及家族遗传背景(P=1.00)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年纪轻及有先兆在有恐动的偏头痛患者中出现率高。5.偏头痛患者在乘坐小汽车时出现恐动症状的几率为58.3%、乘公共汽车时的出现率为45.0%,在乘车时阅读文字的出现率为84.2%,均明显高于紧张型头痛患者的相应指标,分别为23.3%、16.7%、44.8%(P<0.05)。而在其他类型运动刺激下,包括乘坐火车(P=0.859)、飞机(P=0.964)、轮船(P=0.686)、划小船(P=0.185)、荡秋千(P=0.379)、骑旋转木马(P=0.494)及坐过山车(P=0.615),偏头痛组与紧张型头痛组间恐动出现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偏头痛患者头痛程度越重,发生恐动的可能性越大,且晕动病发病率及严重程度均明显高于紧张型头痛患者及普通人群,偏头痛患者的运动不耐受性发生率与其他人群相比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恐动可作为偏头痛诊断症状之一。2.伴恐动症状的偏头痛患者在头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及头痛程度方面均高于不伴恐动的偏头痛患者的相应指标。2.伴发晕动病的偏头痛患者在头痛发作期更易出现恐动,而对运动不耐受的偏头痛患者受视动刺激更易出现眩晕,偏头痛患者的恐动、眩晕及晕动病具有共病性。3.恐动症状可能更好发于年轻及有先兆的偏头痛患者,常见的直线加速度性运动刺激如乘坐小汽车、公共汽车可能更易导致运动不耐受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