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查阅了我国不同社会时期耕作农具的演变和发展的基础上,针对目前研究者对于木制农具的研究较少、程度较轻的情况,作者对典型传统木制农具的发展演变进行了论述,将传统木制农具进行了功能分类,并对其典型代表—犁和耧车进行了深入分析,基于对二者的实际测绘,利用CAD软件对其总体结构和零部件结构进行了绘图展示,通过对二者进行力学分析,得出理论上使用二者需要施加的力以及对犁体的改进方案,并在最后分析总结出木制农具的特点。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对不同社会时期农具的演变与发展的研究,以我国历史朝代发展为轴线,针对几种典型木制农具—犁、耢、耙、耧车的发展演变进行了论述,对流传较为久远、使用较为普遍的农具进行了分类,并分别介绍其结构样式以及功能作用。对传统木制农具的设计特点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传统农具制作材料的分析,传统农具适用范围的分析得出了典型的传统农具的设计都具有实用性、普惠性的特点。又基于人机工程学和农具产生的背景原因得出了传统农具的设计具有适人性、创新性的特点。(2)通过对长治犁进行实际测绘,得出其实际尺寸,绘图展示其总体结构及各零部件结构,并分析了其耕作时的工作原理。根据实际测量得出犁的耕深范围11cm-20cm,犁的结构设计较为简单巧妙,曲辕的形式使得犁铧切起来的土可以被犁壁击碎,而犁评使得农民可以调节耕地的深浅,犁底的改进减少了耕地时的摩擦力,节省了人力畜力。对犁进行力学分析,并根据其受力情况建立平衡方程,对其受力进行了理论计算,得出了犁在平稳工作时的各项受力,其中犁在耕深11-20cm时所需牵引力至少应1731-2785N以上,且20cm的极限耕深只有身体健壮的成年公牛才能保证正常工作,其他牲畜可能无法提供这么大的牵引力,根据实际耕作情况,得出了理论上犁的最佳牵引点位置为犁钩距地面29.6cm。(3)通过对三脚耧进行实际测绘,得出其实际尺寸,绘图展示其总体结构及各零部件结构,并分析了其耕作时的工作原理。耧车是我国古代结构最为复杂的农具,用字形的耧架使得耧体结构稳固,耧斗分为前后两部分,开闭板可以调节种子流出孔大小,耧斗和开闭板的配合使用使得控制播种速度较为容易,漏种管与中空耧腿的配合使得种子下落位置较为准确,耧车的出现极大的提升了播种效率。对耧车进行力学分析,在之前测绘得出的数据的基础上,对耧车的受力进行了理论计算,得出了耧车在正常5cm耕深播种时,所需至少218N的牵引力,同时还需要使用者在耧把上施加至少89N的压力,最后通过研究震动对摩擦的影响得出了摇晃耧车使得种子下落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