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我国化学工业发展迅速。尽管起步于新中国成立伊始并且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我国化学工业凭借自身努力和积极学习的态度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科学技术、跟上创新步伐是时代对行业的要求,也是对翻译工作者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要求。综合考虑笔者的实习经历及翻译现状,本次翻译实践报告选择科技文本Methyl Cellulose为对象,它是欧洲陶氏沃尔富纤维素业务部呈报给英国食品标准局的一份申请材料。陶氏开发了甲基纤维素的新功能,即作为新型食品添加剂用以增加饱腹感,故申请在欧盟市场内销售甲基纤维素。鉴于陶氏的行业领导者地位,其产品功能开发和申请模式能有效帮助国内化工行业掌握纤维素产品的相关动态,而此次的翻译实践不仅有助于将翻译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报告中对翻译理论和方法的分析还能反过来指导翻译实践,提高翻译质量,为同类型文本的翻译提供借鉴。本次翻译实践以贾斯塔·霍茨·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为指导。翻译行为理论将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其目的在于传递跨越语言与文化障碍的信息。该理论还对“翻译行为”和“翻译”作了区分。由于翻译和翻译行为是一个动态操作过程,其中涉及了一系列角色和参与者的相互交际,曼塔利对这些角色也做了分析。本文主要由引言、文本分析、翻译过程描述、翻译行为理论指导下的案例分析和翻译实践总结五个部分组成,旨在分析科技类信息型文本的翻译方法。结合翻译行为理论,本文对此次翻译涉及的角色及对应的参与者做了简要分析,明确各方目的与目的语文本的要达到的效果,考虑翻译的互动、跨文化交际、文本处理等行为,采取直译法、增译法、省译法、合译法、分译法、转化法等方法对原文本的词句加以处理,以求准确有效的再现源语信息,实现翻译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