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急性脑梗死发病率、致残率极高,治疗的及时性和合理性对患者的预后产生重要的影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可使血栓溶解以迅速恢复半暗带血流灌注是现在证实的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患者的基线情况、危险因素和不同病因等则是影响其预后的关键因素,因此成为当前静脉溶栓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脑梗塞超早期的证候分布及其对静脉溶栓预后的影响等问题目前仍少有研究,因此也有必要进一步探讨。目的:分析影响超早期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早期神经功能结局及远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探讨不同发病机制与预后之间的相关性,并总结静脉溶栓患者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及与疗效的相关性,以指导超早期脑梗死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中医院2008年10月至2014年2月期间入院并接受rt-PA静脉溶栓的超早期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饮酒、既往病史、起病到开始溶栓间隔时间、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前生命体征、溶栓前血糖水平、出血转化以及不同发病机制、中医证候类型,评价静脉溶栓后患者24h早期结局、90d远期预后、出血转化和死亡率,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上述因素与静脉溶栓疗效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入选61例患者,其中男33例(54.1%),女28例(45.9%),早期良好结局33例(54.1%),远期良好预后26例(42.6%),出血转化7例(11.5%),sICH5例(8.2%),死亡5例(8.2%)。(1)单因素分析提示,早期结局良好组患者较不良组男性比例低(42.4%vs67.9%),溶栓前收缩压(150.4±24.9mmHg vs169.2±22.8mmHg)和血糖水平(8.2±2.9mmol/L vs11.5±3.2mmol/L)也明显偏低,合并颅内大血管狭窄明显偏少(24.2%vs50.2%);90d远期良好预后组患者较不良预后组年龄偏轻(66.4±11.0岁vs73.3±9.1岁),溶栓前NIHSS评分(9.8±3.7分vs15.0±6.8分)、收缩压水平(148.7±26.3mmHg vs166.7±22.5mmHg)和血糖水平(7.2±2.6mmol/Lvs11.6±2.8mmol/L)均明显偏低,合并房颤病史(7.7%vs37.1%)和颅内大血管狭窄(15.4%vs51.4%)较少,上述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分析表明,溶栓前血糖水平≥8.0mmol/L是近期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OR=0.087,95%CI:0.012-0.64,P<0.05);溶栓前NIHSS评分≥15分(OR=0.028,95%CI:0.19-0.41,P<0.01)、溶栓前血糖水平≥8.0mmol/L(OR=0.12,95%CI:0.39-2.98,P<0.05)、伴有颅内大血管狭窄(OR=1.3,95%CI:0.058-18.7,P<0.05)、房颤病史(OR=6.0,95%CI:0.9-40.5,P<0.05)则是远期预后独立危险因素。统计发现,CISS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有40例(65.6%),其中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为9例(14.8%)、动脉-动脉栓塞为19例(31.1%),不同病因与近期结局及远期预后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较小的样本量有关。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为7例(11.5%),合并房颤可增加静脉溶栓出血转化发生率(P<0.05)。中医证候分析表明,风、痰、血瘀是静脉溶栓患者超早期的三个主要证候要素,随着病情的发展,实证逐渐减少,风证下降最为明显,而虚证尤其是气虚逐渐增加,但血瘀证贯穿急性期始终;对中医证候分布与近远期疗效的相关性分析发现,不同症候要素对近期或者远期疗效均无影响。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溶栓前血糖水平与静脉溶栓疗效呈负相关,远期预后则与溶栓前NIHSS评分、是否合并颅内大血管狭窄、房颤有关,合并房颤可增加静脉溶栓出血转化风险。CISS分型中属于大动脉粥样硬化类型最多,但各亚型与患者早期结局和远期预后无相关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中医证候以实证为主,随后出现比率逐渐下降,虚证则明显上升,但血瘀证贯穿急性期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