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拥有7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其传统建筑也极具特色。此次选译的Pekin:Metamorphoses d’une ville imperiale(《帝京演变录》)是法籍华人建筑师Che Bing Chiu(邱志平)与作家Stephanie Ollivier所著。选译内容的第一部分主要涉及一些历史名人在北京的生活经历,及其作品中对北京的描述与评价。选译内容的第二部分,主要是北京古代城墙与城门,以及极具北京特色的建筑物,比如王府和四合院等的介绍。翻译老舍部分时,首先,要对人物生平有所了解,其次,这一部分散文式的叙事方式与语言特点,使得译者在翻译时,要尽可能再现这一特点——用更具散文性的语言进行表达。对于梁思成毛泽东部分的翻译,准备工作则更多的倾向于了解人物生平。剩下的内容,比如四合院部分,则需要通过网络与书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不仅要对这一传统建筑形式及其文化寓意有所了解,更需要对其建筑专业词汇有所掌握,并进行中法文对照准备。翻译报告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原文背景,包括原文作者介绍和原文内容介绍;第二部分是翻译过程,即翻译中遇到的难点和解决方法,在这一部分中主要将翻译难点进行了分门别类,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第三部分则是总结了本次翻译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教训。本次翻译实践,采用的是塞莱丝柯维奇提出的释意派理论。释意派理论指出:成功的翻译背后是对篇章的释意,是语言外知识的参与。翻译的对象绝不是语言而是借助语言来表达的意义,是话语的交际意义。此外,释意理论还认为翻译的模式是理解、脱离语言外壳和重新表达。总之,此翻译项目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尝试,对于本人翻译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