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至今,在打造文化主题景区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以佛教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景区开发成为了一种流行。然而,我国佛教文化旅游景区的相关利益部门却普遍把这一特殊文化资源视为创建地方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和吸引游客观光的重要手段。在“宗教搭台、经济唱戏”的利益驱动之下,他们一方面打着弘扬中国传统佛教文化和佛法精神的旗号,另一方面却做着“不如法”设计。一些景区为了应对相同性质景区之间的激烈竞争和满足游客追新猎奇的想法,不惜斥巨资去建造巨型露天佛像、过于豪华的室内外装饰、佛俗迥异的景观小品、泥古的佛教建筑等途径去吸引游客和信众。这种“不如法”设计不仅有损原佛教文化遗存的历史价值、佛教教义、国家宗教法规,同时也不符合当代佛教景区建设“人间佛教”、“人间净土”的实际需要。面对这种“不如法”趋势,自1994年国务院颁布《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陆续制订了一系列条例,然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法律越严佛像越高的窘境。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各利益相关者对当前佛教景区设计诉求存在差异,且利益主体各方制衡力有强弱之分。作为一名设计学研究者和佛教景区景观设计实践者,本文以佛教景区景观空间设计为研究对象,禅宗美学“心性”思想为核心论点,针对当前佛教景区“不如法”设计的流行,提出在“心性”思想指导下的设计语境能够更好满足当前佛教景区的现实诉求,有效阻止“不如法”设计的盛行,并予以案例和实践证实本文观点。第一章为禅宗美学“心性”史论梳理,从社会文化宏观背景和禅宗美学发展史的理解与认知角度出发,分析在“心性”思想影响下“宗教禅”到“美学禅”的演变过程,挖掘围绕禅宗思想本源“心性”而产生的审美基本特征。第二章为汉传佛教寺院发展与演变的历史梳理,解读禅宗美学“心性”对古代佛教寺院彻底汉化的影响。第三章为案例分析,针对佛教景区发展现状、设计问题、原因展开深入探讨,提出受禅宗美学“心性”思想启示的设计语境能够有效满足当前景区各方利益的诉求,提供“如法”设计形式,并结合案例给予证明。第四章为理论实证,以参与和调研的南京栖霞三论宗佛教文化园、陕西法门寺文化景区实证本章提出的论点。最后,本文认为,佛教景区与旅游开发实际不存在本质矛盾,依据“心性”的审美设计原则,是可以实现共赢的。当代佛教景区既是僧人诵经礼佛的宗教活动场所,也是社会大众旅游观光、体验佛教文化、学习佛法精神的“人间净土”,而它真正的魅力在于亲身体验佛教对人调心、净化内心、提升生命的内在品质功能。这一点与禅宗“心性”审美思想相当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