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进化史可以用三个主题词来概括:农业化的主题词是“温饱”;工业化的主题词是“富强”;信息化的主题词是“幸福”。21世纪的经济已经从工业化向信息化过渡,从物质经济时代跨向以精神经济为导向的新经济时代,我们的政府率先提出了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因此幸福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词,用来测度幸福的指标是幸福指数,因此研究幸福指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希望本文能为幸福测度问题做出一个新的诠释。本文主要分为绪论和正文两大部分。首先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本文的结构安排。然后是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五章。第一章通过对幸福测度问题的研究综述,回顾了国内外对幸福测度问题的研究历程,然后创新地将伦理学中的幸福定义转换为统计意义上的幸福指标。第二章是在前面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出一套幸福指数指标体系并讨论了指标体系中指标赋值等统计幸福指数时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三章是幸福指数调查准备及过程分析阶段,为本文的问卷调查作出理论指导和收集调查数据,即运用构建好的指标体系设计出调查问卷,以内蒙古赤峰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网上调查得到了200个样本数据。第四章利用调查数据分析得出平均幸福指数,并分析比较了不同性别、婚姻状况、年龄阶段、教育程度、月收入的人群的幸福感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第五章总结了构建幸福指标体系的主要结论和建议。从宏观上来讲,幸福指数是可以用主观评价的方法去计算得到的,政府应该将幸福指数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风向标。从微观上来讲,幸福感不仅与我们的生存条件关系密切,还取决于我们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在要求利用物质等条件满足来提高幸福感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树立一种正确的幸福观。本文的创新之处就是在于将伦理学中的幸福涵义转化为统计学中的幸福指标。从诸多影响幸福感的因素中提炼出主要因素来构建幸福指数指标体系,进而计算比较可信的幸福指数。并且分析比较了不同群体的幸福感有无显著差异,即证明了人民的幸福感与收入之间并不成简单正相关关系,学历、性别、婚姻、年龄等差异并不会影响幸福的结论。对本文的展望:第一,从空间上展开,本文在研究上可以说只是围绕着一个市作为一个中心点的展开,而在实际研究中如果条件允许和研究目的的需要我们可以将多个省市进行比较研究,由点到面逐步扩展开来,更具有现实意义。第二,从时间上展开,在研究上可以根据研究的历程,来测算每一年度的幸福指数,那样可以对历年的人民生活质量状况和人民的幸福感进行比较分析。第三,期待指标的不断补充和完善,任何一个指标的提出往往需要经过很长时期的研究和考证,而且由于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必须要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