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叶醇化过程的动态解析及功能微生物研究

来源 :江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2869292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烟叶自然醇化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通过微生物、酶、化学氧化的共同作用,促进大分子物质降解、转化,小分子致香物质生成,改变感官品质的过程。他是改善烟叶质量的重要生产环节。但目前对过程中影响烟叶品质的各因素及其相互间关系的研究较少,醇化过程机制也不是十分清楚。同时,传统的自然醇化工艺存在时间长、效率低等问题,所以,解析醇化过程机制,挖掘对品质影响的关键因素,可为传统醇化工艺的改革提供理论基础。为此,本论文以浓香型、清香型烟叶的上中下三个质量等级的原料为样本,研究烟叶在醇化过程中微生物、酶、成分及感官质量等因素的动态变化,解析差异因素,探寻不同样本间共有的差异因素和规律,研究各因素间的相关性,从而解析醇化过程机制,为定向筛选功能微生物、生物干预醇化过程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获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研究醇化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烟叶细菌、真菌多样性的动态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在醇化过程中不同香型、等级的烟叶中相对丰度大于1%的共有优势菌属,细菌有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等,真菌有链格孢属(Alternaria)、曲霉属(Aspergillus)、Sampaiozyma等。冗余分析获悉,两种香型烟叶中的优势细菌属与环境温度变化显著相关(P<0.05)。β-多样性分析获得在醇化过程中不同烟叶样本中共有的差异菌属细菌有21种、真菌有9种。通过菌群功能预测得知,在细菌中的氨基酸代谢、脂肪酸及脂类代谢、次级代谢产物降解、碳水化合物降解及发酵等,真菌中的脂肪酸及脂类代谢等与烟叶风味物质形成相关的途径均具有较高的丰度。(2)研究醇化过程中物质成分和品质特性的动态变化两种香型烟叶中淀粉、总酚含量均显著下降,还原糖、总糖、淀粉含量与烟叶等级呈正向关系,总酚、总氮含量与烟叶等级呈反向关系;浓香型烟叶中的淀粉含量高于清香型烟叶,总酚、还原糖、总糖含量却低于清香型烟叶。从淀粉物质降解的角度考察了α-淀粉酶和糖化酶,从香味物质形成的角度关注了多酚氧化酶、脂氧合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变化,烟叶中的酶活力在醇化过程中均呈现不同的波动变化规律。研究利用基于HP-SPME-GC-TOF-MS的非靶向组学技术得出醇化过程中浓香型烟叶有差异化合物有82种,清香型烟叶有69种,其中共有差异化合物34种。34种物质中有17种萜类物质降解产物,7种苯丙氨酸降解产物,3种美拉德反应产物。不同香型、等级烟叶的各色度值变化趋势类同,指标显示烟叶颜色逐渐变暗、变褐;清香型烟叶色泽整体比浓香型烟叶更亮,更黄。烟叶品质随着醇化不断提升,醇化后浓香型上、中、下等级烟叶评价总分分别提高了11、11、13.5分;清香型三等级烟叶总分分别提高了6.5、10.5、8分。(3)醇化过程中各关键因素间的相关性分析首先利用遗传算法(GA)与反馈神经网络(BPANN)组合的混合算法构建了浓、清香型烟叶化学组成与品质评价总分间的关系模型,模型R~2值分别达到0.97075、0.96832,说明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模型输出偶联平均影响值算法(MIV),量化各成分对品质的影响程度,获得两模型MIV值排在30位成分中的8种共有关键风味成分(苯乙醇、苯甲醇、香椿稀、(E)-茄酮、(E)-β-大马士酮、3-乙基-4-甲基-1H-吡咯-2,5-二酮、3-氧代-α-紫罗兰醇、藏红花醛)。冗余分析研究烟叶醇化过程各关键因素的相关性,两种香型烟叶中各因素总变量的联合效应具有显著性(P<0.05)。由RDA排序图的累计解释率和具有显著性相关的因素贡献分析可知,浓香型烟叶中对优势细菌、真菌丰度变化解释率最大的显著因素分别为脂氧合酶(占比23.6%)和糖化酶(占比39.4%),通过对淀粉降解、还原糖生成,促进相关致香成分生成,进而显著影响烟叶的色度和感官指标(烟气劲头、总分、杂气)。在清香型烟叶中对优势细菌、真菌属丰度变化解释率最大的显著因素分别为淀粉酶(占比57.0%)和脂氧合酶(占比53.7%),通过对淀粉、多酚物质的降解,促进致香成分生成,进而显著影响烟叶的色度和感官质量(香气、回甜感、刺激性)。(4)功能菌株的筛选和应用研究在解析各关键因素的基础上,定向筛选获得了3株功能菌株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LB、Bacillus kochii SC及Filobasidium magnum F7。功能菌株的烟叶固态发酵,均在2~2.5d获得最佳的提质效果。菌株LB与SC,菌株F7和SC采用初始添加比例3:1,分别在37℃,30和85%的相对湿度条件进行共培养2 d后,感官总分分别提高了8分和10分,获得比菌株单培养更好的提质效果。对比分析了单菌培养、共培养间的微生物多样性、酶活、挥发性成分间的差异,验证了醇化过程机制中淀粉降解促成美拉德反应产物形成、脂氧合酶促进萜类物质和高级脂肪酸降解的关键作用。
其他文献
与同等强度等级普通混凝土相比,页岩陶粒混凝土自重可降低20%~25%,且具有抗裂、抗冻、抗变形、吸能耗能、抗震等优点,是一种多功能、高性能的工程结构材料。其中,对于深部巷道、软岩巷道抗变形支护体系,具有优良的抗变形和耗能能力;对于冻结法施工环境及矿井火灾高温环境,以及动荷载作用条件下,也具有优良的抗灾变综合性能。论文以全轻页岩陶粒混凝土(All lightweight shale ceramsit
学位
目的 提高住院患者跌倒风险评估效率和准确度。方法 分别以2021年2~12月和2022年1~11月的住院患者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评估患者跌倒风险及实施相应防范措施;研究组依据患者跌倒风险因素制订画像式患者跌倒风险评估表进行评估及实施相应防范措施。随机选取对照组305例、研究组308例患者比较干预效果。结果 画像式患者跌倒风险评估表应用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显著降低[RR=0.45,9
期刊
以CFRP/钛合金叠层板高低频振动钻削的力热特性与钻孔质量的关联关系为研究目标,围绕高低频振动钻削CFRP/钛合金叠层板时动态效应的量化建模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根据接触力学和复合材料细观力学理论,分析了刀刃方位角和纤维方向角的不同特点,阐明了刀刃方位角在CFRP层压板钻削过程中的作用,把横刃对单根碳纤维的作用视为受集中力作用的弹性基础上的简支梁,主刃对单根碳纤维的作用视为受集中力作用的弹性基础
学位
板栗是重要的农产品和经济作物,已列入国家中长期战略粮食储备计划,但是板栗树发生的病虫害,特别是红蜘蛛虫害严重影响了板栗的产量和质量。传统监测与防治红蜘蛛病虫害方法不仅成本高、效率低,且会造成农药的滥用。高光谱遥感具有无损、快捷、准确、范围广等特点,在大面积农作物病虫害监测方面有显著优势,已成为遥感领域的重要研究热点。但是,欲利用高光谱技术对板栗树红蜘蛛病虫害进行监测预报,首先要确定红蜘蛛病虫害对板
学位
针对现有服装图像分类算法参数量较多,识别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注意力机制和迁移学习的改进型MobileNet v2算法。首先,选取MobileNet v2作为特征提取网络,确保服装分类算法的整体轻量性。其次,将通道与空间注意力机制嵌入特征提取单元,自适应地选择和强化有用的特征信息,从而提高服装图像分类算法的识别精度。最后,通过迁移学习方法对模型进行参数初始化,使得模型能够从源域中获得先验知识。
期刊
目的 探究主题案例预习式教学在心内科低年资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18年12月心内科低年资护士15名为对照组,2019年1月—2019年12月心内科低年资护士15名为试验组,对照组护士按照临床传统培训模式进行培训,试验组护士运用主题案例预习式教学模式进行培训,培训结束后对两组护士的理论和操作水平进行考核,评估两组护士岗位胜任力,调查护士对教学培训的认可程度。结果 试验组
期刊
由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人类更加频繁地前往世界各地旅行.这种移动增加了病原体扩散的风险,也威胁着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传染病模型的空间传播理论有助于定量理解影响疾病传播的重要因素而受到广泛关注.许多疾病传播过程用非合作系统来描述,不同非合作系统可能具有明显不同的动力学行为并对应不同的自然现象.虽然传染病模型的传播理论已有不少研究结果,但一方面较多工作致力于特殊行波解的研究,另一方面不同传染病模型动力学行
学位
<正>还记得当年,一队转业官兵浩浩荡荡地挺进巍峨绵延的完达山,王震将军亲笔将驻地命名为“东方红”。他们带来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他们建立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基层组织,投身国家发展建设新的战场,他们昭示着林区共青团员的青春底色,迸发出森工青年一代朝气蓬勃的力量。奔腾的乌苏里江畔又迎来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支边青年。
期刊
人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如何选择不同的生存方式和投资策略,以及如何权衡亲代投资的收益和成本,一直是人类行为生态学家关注和探索的问题。自然选择倾向于在生命过程中优化精力和时间,但是由于个体所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父母在资源分配的时候会面临如何权衡的困境。例如,父母如何权衡后代的数量和质量,如何权衡首次生育年龄和末次生育年龄,父母对不同性别的后代应该投入多少精力才可以达到最大适合度,近几年大多学者以文
学位
近年来,乡村教师“留不住”成为教育界痛点问题,原因在于新手教师缺少融入集体机制、熟手教师缺少学习借鉴平台、能手教师缺少展示提升机会、领军教师缺少拔高发展空间这四个方面。需要在乡村学校构建有效的梯队发展机制,为新手教师提供成长导师、为熟手教师提供学习通道、为能手教师提供进步阶梯、为领军教师提供“领导”平台。为此,需要四大保障机制整合师徒制+轮训制,创设逐级辅助的指导机制;组合小组制+合作制,构建多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