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农业灰水足迹的效率研究和驱动因素分析

来源 :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shengyu0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淮河流域农业生产活动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问题,严重制约了流域整体及各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水环境的健康状态。由于流域农业生产存在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少、化肥等水污染严重与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灰水足迹概念的引入可以充分了解淮河流域农业水污染现状,也为农业化肥等污染物的投入对水资源数量的影响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灰水足迹效率相关研究将有利于探究农业灰水足迹和农业经济产出之间的有效性关系,对于深入指导流域农业生产活动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首先,本文详细阐述淮河流域农业水资源利用和水污染的发展现状,借鉴Hoekstra等提出的灰水足迹理论及方法,从种植业、畜牧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三个部门测算了2000-2015年淮河流域的农业灰水足迹,并分析了各部门及流域整体的农业灰水足迹的时间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DEA-BCC模型核算了淮河流域的静态农业灰水足迹效率,并以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探讨分析了流域农业灰水足迹效率的时空变动,从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等角度分析了农业灰水足迹效率变动的外部影响因素。最后,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和LMDI模型分解出农业经济、化肥强度、灰水产出规模、农业环境和耕地资源五大效应对农业灰水足迹效率变动的驱动贡献量,并按照各驱动效应的贡献率将淮河流域各地区划分不同的驱动模式。论文主要研究结果为:(1)淮河流域农业灰水足迹测算中发现,2000-2015年农业灰水足迹呈现“Λ”型发展形状,总体表现出先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河南省农业灰水足迹区域占比最大,江苏次之,山东最小,农业水污染状况从上游到下游逐渐改善,水环境质量逐渐提升;同时,灰水足迹部门比重最大的是种植业,畜牧养殖业次之,水产养殖业比例仅占10%以下。(2)淮河流域的农业灰水足迹效率核算中发现,2000-2015年间的平均农业灰水足迹效率值在0.6上下小幅波动,总体效率水平较低,有待提高;另外,农业灰水足迹效率值区域排序为:山东>江苏>安徽>河南,表现出从内陆上游地区向东部下游沿海地区逐渐递增的地域差异性。(3)淮河流域农业灰水足迹效率驱动因素分解中发现,农业灰水足迹效率的农业经济效应、灰水产出规模效应和耕地资源效应为正向效应,化肥强度效应和农业环境效应为负向效应,其中农业经济效应是提升农业灰水足迹效率最关键的内部驱动因素。根据各地区驱动因素效应值可以划分为单驱动效应、双驱动效应和三驱动效应,其中单驱动效应模式包括以农业经济效应主导的模式I和以灰水产出规模效应主导的模式II,双驱动效应模式是以农业经济效应和农业环境效应共同作用下的模式Ⅲ,三驱动效应模式是以农业经济效应、农业环境效应和耕地资源效应相互作用的模式IV。(4)针对淮河流域农业灰水足迹效率及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应将河南省的种植业作为水污染重点治理区域和部门,充分发挥农业经济效应的正向驱动效应,依靠农业技术进步给农业发展转型提供强大动力,还需有效减少化肥农药等投入,进一步降低化肥强度效应来促进化肥利用效率的提高,最终提高农业灰水足迹效率。
其他文献
资产证券化拥有着独特的结构,将企业的主体信用与资产信用相分离,并将融资的基础资产由现有资产拓展为未来的现金流,这两项突破性的结构创新,将融资企业的主体大范围扩展,同
近年来无人船技术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加入到该领域的研究工作中来。无人船系统的水面工作区域范围逐步扩大,实时性高效性要求增加,单艘无人船已经很难满足现如今的实验和实地工作要求,针对多无人船组网协同系统的研究势在必行。而在构建多无人船联网的协同系统的过程中,建立稳定高效的通信网络是执行一切任务的重要前提和保障。要达成上述要求,需要解决两个主要的问题。一是考虑到水面通信环境的复杂性,
设计和采用有炸药驱动平面飞片加载器和圆桶形样品回收室的装置,用非高纯的a-Si3N。粉体和铜粉作原料合成了c-Si3N4。在该装置中完整的回收到冲击波压缩的实验样品。当冲击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