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兴安岭北部乌云盆地大地构造位置位于中亚-兴蒙造山带东段,松辽地块和佳木斯两个地块的拼接活动带。经过多次构造演化和强烈的岩浆活动,形成了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论文选取小兴安岭北部乌云盆地区域,通过研究该区地层、构造、岩浆岩等控矿地质条件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遥感影像信息特征,解剖了区内高松山金矿成矿地质特征,开展综合对比研究,建立研究区矿床模型;总结本区找矿标志和成矿规律,构建研究区的找矿模型,对下一步金矿找矿指出方向。乌云盆地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地层主要为中生代早白垩世光华组和板子房组,岩性以流纹岩和火山碎屑岩为主,研究区总体受北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及其次级断裂控制,侵入岩以燕山晚期碱长花岗岩为主,是本区主要的赋矿围岩。通过收集前人开展的重力、航磁成果资料,结合本次在美丰林场开展的1:1万高精度磁法测量和激电中梯测量、在六支沟开展的1:1万土壤测量,总结了乌云盆地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信息标志特征。在美丰林场查证区圈定高精度磁法异常6个,激电幅频率异常2个,槽探揭露未发现含金地质体。在六支沟查证区圈定土壤异常206处,其中Au异常9处、Ag异常23处、Cu异常35处、As异常42处、Sb异常40处、Bi异常29处、Hg异常28处;组合异常6处,提供找矿靶区6处。探槽在Ht05组合异常流纹质熔结角砾凝灰岩中揭露到宽1.8米的金矿化体,单工程控制,最高品位1.1×10-6。通过对乌云盆地高松山金矿成矿特征进行解剖,对比东安金矿成矿特征,建立了乌云盆地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的矿床模型。在综合分析成矿地质环境和控矿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总结了地质找矿模型、地球物理找矿模型、地球化学找矿模型、遥感信息找矿模型以及区内找矿标志,并指出了乌云盆地边缘隆起带、重点赋矿地层和岩体、导矿容矿构造、遥感解译的有利成矿地区、标志性围岩蚀变及物化探综合异常等找矿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