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主要对黄秋葵在漳州角美镇春夏茬露地栽培技术、龙岩上杭县秋延后大棚栽培技术及福州平原地区冬春茬大棚栽培技术进行探讨,以期完善黄秋葵在福建省周年优质高产栽培的技术体系,并结合目前黄秋葵在福建销售推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本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漳州角美镇夏茬露地栽培试验,不同品种‘五福’、‘翠娇’、‘绿羊角’、‘建阳长’在嫩荚产量、嫩荚品质、植株抗病性比较试验中显示‘五福’、‘翠娇’具有产量高、品质好、植株抗病性强特点,其中‘五福’的产量最高,每667m2产量为1867.5kg。在栽培上选‘五福’和‘翠娇’两个品种更适合漳州角美镇露地栽培。2、不同整枝方式对黄秋葵的产量有明显影响。黄秋葵在漳州角美镇夏茬地膜覆盖栽培试验显示,在栽培过程中摘除黄秋葵主干45cm底下侧枝及适时修剪弱枝及过密枝叶的整枝方式相比单干整枝、不整枝方式产量高,其中‘五福’品种的产量最高,每667m2产量为2536.1kg。3、地膜覆盖对黄秋葵具有采收期提前、延长采收期及明显增产作用。黄秋葵在漳州角美镇夏茬地膜覆盖栽培与露地栽培的试验比较显示,采收期提早6-7d,其中‘五福’品种黄秋葵提早6d,产量最高,每667m2产量为2536.1kg。黄秋葵在龙岩上杭县秋延后大棚栽培试验显示,黄秋葵栽培在地膜覆盖处理下,采收期分别提前10d和延长11d,其中‘五福’品种的产量最高,每667m2产量2083.5kg。4、黄秋葵夏茬露地栽培中不同栽培密度的试验显示,行株距为60cm×60cm比50cm×40cm的采收期提前3-5d,产量增加不明显,其中行株距为60cmx60cm的‘五福’品种产量为每667m2产量1867.5kg,行株距为50cm×40cm的‘五福’品种产量为每667m2产量1836.3kg。行株距为60cm×60cm相比50cmx40cm栽培密度的黄秋葵,栽培过程管理上较为简单,可以节约人工成本。5、黄秋葵在龙岩上杭县秋延后大棚栽培试验显示,不同时期播种种植对黄秋葵产量有明显差异。8月1日播种的黄秋葵产量较高,其中‘五福’品种的产量最高,每667m2产量为2083.5kg;9月1日播种的黄秋葵会开花结果,但是产量很低,其中‘五福’品种的产量最高,每667m2产量623.1kg。由于9月1日播种的黄秋葵产量较低,一般认为龙岩上杭县地区秋延后栽培,‘五福’品种适宜播种期为7月下旬至8月初。6、福州平原地区普通塑料大棚进行黄秋葵冬春茬栽培试验显示,黄秋葵植株生长缓慢,植株现花蕾的时间长,花后的果实基本不发育,因此,认为在福州平原地区仅利用普通的塑料大棚不太适合黄秋葵冬春茬栽培。7、黄秋葵生产需因地制宜,厦门、福州等周边沿海地区有比较好的嫩荚销售市场,厦门、福州周边城市主要以嫩荚生产为主,内陆地区要进行大规模栽培需在当地建立黄秋葵深加工企业。黄秋葵在销售上面要充分利用福建的环境优势建立自己的品牌,宣传上与时俱进,灵活利用现代各种社交网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