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中的选择——《猎鹰者监狱》的存在主义解读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txze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约翰·契弗是美国当代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主要关注20世纪美国郊区中产阶级的生活,深刻的暴露了美国中产阶级的生存困境。其短篇小说尤为出色,为他赢得了巨大声誉,他因此也被誉为“美国郊外的契科夫”。多年以来,这些短篇小说受到了国内外评论家们的一再关注和肯定,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优秀的短篇作品。相对而言从长期来看,契弗后期创作的五部长篇小说所受到的关注热度远不如前者,对于当今读者而言也相对陌生。《猎鹰者监狱》作为契弗的第四部长篇小说,出版于1977年。评论家们多认为这是契弗最好的作品,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这部小说描写了主人公法拉格特在猎鹰者监狱里炼狱式经历及其通过自我救赎及反抗最终逃离监狱,表达了囚禁无处不在和追求自由的主题。本文拟参考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从存在主义角度对小说的这一主题作进一步的研究,这对丰富契弗的作品的理解很有意义。存在主义的核心主题在于荒谬。存在主义认为在这个“主观性林立”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必然是冲突、抗争与残酷,充满了丑恶和罪行,一切都是荒谬的。在荒诞的世界中导致了人自身乃至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问的异化。但萨特同时认为即使是在罪恶与失败中,人还是能够保持他的真诚而抗拒世界。他强调每个人都是绝对自由的,面对各种环境,采取何种行动,如何采取行动,都可以做出“自由选择”,但是也应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猎鹰者监狱》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以及其入狱后的所见所闻,揭示了当代美国社会所呈现的种种荒诞,堕落的社会现象;人们处于监狱,家庭,婚姻等各种形式的囚禁之中,人与人之间普遍疏远对立,个体空虚孤独,痛苦不堪却又无法挣脱,找不到生活下去的意义,这体现了契弗对现代美国生活的完全否定。而契弗对主人公法拉格特进行自我救赎,逃离囚禁的描写,更表现了他对自由的向往,对真我的追求。这些因素与上述存在主义观点是比较契合的,本文则试图从荒谬,异化,和自由选择这三个角度进一步分析围绕小说中体现在主要人物身上的荒谬和异化现象,以及产生这些现象的背后原因,还有小说主要人物做出选择的原因,过程,结果,以及它们所带给我们的启迪。本文拟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简要介绍约翰·契弗及其作品《猎鹰者监狱》,并总结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同时简要介绍存在主义理论,主要阐述萨特存在主义思想中的“荒诞”、“异化”和“自由选择”理论,并指出《猎鹰者监狱》与存在主义之间的关联。第二章从两个方面阐释了小说中的“荒诞世界”:生的困境与荒诞的死亡,传统规则的解体和理想的破灭。第三章分析了小说主要人物法拉格特和小鸡二世各自的“异化”困境及其原因,重点表现了主人公法拉格特所遭受的异化和异化原因:与社会机构(军队,法庭,监狱等)的异化关系、与原生家庭的异化关系(包括他的父母、哥哥)、与妻子在婚姻中的异化关系。第四章分析了法拉格特和小鸡二世面临生存的困境所作出的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及其意义。法拉格特通过积极反抗逃离了炼狱般的猎鹰者监狱,获得了自由,更从原先的罪恶和堕落走向了净化,进行了自我救赎,并得到重生;而小鸡二世则是在经受孤立和挫折后选择放弃一切希望,只求维持基本的生存,最终只能孤独地病殁于监狱中,成为囚禁的可悲牺牲品。两者的不同选择及其结局彰显了契弗对于困境的人生态度,同时也印证了萨特所提出的人可以自由的做出选择,但要对选择的后果负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结论部分对小说中所呈现的荒谬,异化以及自由选择的主题进行了总结,并指出面对存在的困境,人类应该勇于进行自我拯救,超越困境,重新找到真实的自我,从而寻回生活的意义。
其他文献
语言模糊现象广泛存在于人类语言使用的方方面面。因其特殊的功能,模糊语被广泛地应用于广告中。国内外的学者对于模糊现象和广告语言已经有了诸多的分析。然而以原型理论为
马可辛·洪·金斯敦是当代美国华裔作家,她既被美国主流社会文化所排斥,又得不到多数美国华裔男性作家的认同。这种“双重局外人”的地位令她犹如处于夹缝之间。她的首部著作
《白牙》是英国文坛新星查蒂·史密斯处女作,同时也是她最成功的作品。《白牙》被《时代》杂志囊括为全球百本最佳英文小说之一(1923年至2005年间),并被《卫报》评选为21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