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福利院作为国家收养孤儿的主要机构之一,主要在基本的衣食住行方面给予院里儿童照顾,在生活上有了基本的保障,但是也由于各方面的限制,儿童福利院作为他们主要的生活居住地点,需要长期生活在儿童福利院里,同时由于福利院管理模式不够完善,导致福利院儿童在院内不能全方位发展,加之个人生活背景以及家庭的缺失,致使他们在行为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问题。本文主要以处在成长初级阶段的7名学龄期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务情景中的观察和对工作人员的访谈了解他们的行为问题,了解到他们不仅在认知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在道德、学业、情绪和日常行为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本文以Y儿童福利院为例,通过在该院的专业实习期间的深入观察和记录,对Y儿童福利院7名学龄期儿童行为表现的现状通过实务中的情境和对工作人员的访谈对其行为问题进行归类,并通过与工作人员的访谈共同分析造成行为问题的原因除了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家庭环境的缺失外,还有院舍照顾模式的不健全、工作人员的非专业性、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不足以及同辈群体的影响,然后根据该院的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以及工作人员的要求开展为期六次的小组工作以及典型个案工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社会介入,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身的行为问题,改善自己的行为,最后通过介入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进行专业方面的反思,虽然通过专业的介入,对于Y儿童福利院学龄期儿童的行为问题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作为社会工作者在面对如此特殊的一个群体,需要更好的展现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性,更需要社会工作者加强自我价值的肯定以及明白学校督导老师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社会工作者在儿童福利院的专业价值。面临儿童自身经历与成长环境的不同,Y儿童福利院学龄期儿童在生活观念和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了偏差。由于笔者自身的专业能力、实习时间限制、资源不足等原因,在实务操作中,笔者只能为研究对象提供行为认知方面的社工介入。通过在Y儿童福利院开展“自我改变”行为小组,笔者期望实习过程中的经验与反思,可以根据Y儿童福利院的实际情况,为福利院提出一些可供参详的意见。从资源链接的角度分析,希望能整合更多的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能够为同类型的服务对象提供国家政策性的支持,以及在社会环境中给予更多的认同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