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典金融学基于“理性人”假设,认为个体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严格遵守期望效用模型。然而从Allais在1953所提出的Allais悖论开始,实验经济学在个体选择与决策方面发现了诸多与期望效用理论不一致的“异象”,寻找新的替代理论来解释这些异象逐渐成为金融学的研究热点。在已提出的众多理论中,由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著名心理学家Kahneman及其合作者Tversky在1979年提出的前景理论被公认为最具有影响力。前景理论是描述性的,随着该理论在金融、消费、政府决策以及交通出行等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对其进行实证检验也变得日益重要。价值函数是前景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用以刻画决策者对于收益和损失的主观感受。前景理论的价值函数具有三个重要的特点:价值的载体是财富的改变,而不是最终状态;价值函数在收益时是凹的,体现风险回避,在损失时是凸的,体现风险寻求;决策者对财富变化的态度是损失的影响要大于收益。因此,价值函数呈现S形状。以前对前景理论的实证研究基本上通过心理学实验来进行,而且是针对决策者个体进行的。本文在回顾了前景理论产生背景和发展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价值函数的基本特征、参考点、损失厌恶系数等。针对价值函数的特征,以十个国家股票市场的整体投资者为研究对象,采用EGARCH模型提取到达市场上的信息流作为财富改变的代理变量,利用两阶段幂函数型作为价值函数的表现形式,对十个国家股票市场上综合指数的日收益率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发现各国股票市场上价值函数均呈现反S形状的,与多数心理实验中个体决策者表现价值函数呈S形状迥然有别。本文认为价值函数呈现反S形状的原因在于由证券市场特殊的价格运行规律所导致的整体投资者的追涨杀跌行为。损失厌恶系数除了中国和奥地利以外,都大于1,出现这种情况和这两个国家股票市场的投机度较高有关。和以前利用心理学实验对前景理论的检验相比,本文的研究方法克服了以前心理学实验受的实验对象、实验数据限制等缺点。另外,本文样本的数据量比较大,数据也不受投资者个人因素的影响,因此结果更加具有说服力。